九江市
石鐘山位於鄱陽湖出口長江南岸,屬湖口縣雙鐘鎮,位於鎮南的叫上石鐘山,位於鎮北的叫下石鐘山,相對高度只有50多米。石鐘山歷史悠久,其得名由來,據北魏酈道元說,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其聲若鐘;唐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巨石相擊之聲,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鐘。為解決此謎,北宋文學家蘇軾親自乘舟考察,發現絕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縫,風浪沖擊洞穴,發出鐘嗚般的聲響,謎底終於揭開了。蘇軾為此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石鐘山就更揚名中外了。 鄱湖長江,煙波浩渺,湖光山色,風景宜人,而石鐘山上又山臨水、水繞山,素有“小蓬萊”之雅稱。渾濁的長江水滾滾東流,浩翰清澈的鄱陽湖水北流長江,清濁分明,台流近50華里而不混。兩座鐘山又以下鐘山較勝,山上怪石林立,江邊石洞眾多,歷史上早已成為旅遊勝地,憑欄遠眺,匡廬五老峰,如拱如揖,鄱湖長江,煙波浩渺,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歷代著名人士如陶淵明、李白、顏真卿、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朱元璋、蔣士銓等均曾賦詩題詞。1965年,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山上從唐代起就有建築,幾經興廢。現存半山亭、懷蘇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亭、鍾石、報慈禪林、太平遺壘、浣香別墅、太平樓、石鐘洞、同根樹等,均為清代重建。 石鐘山不僅是儒家的聖地,而且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沿著逶迤的登山小道,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清咸豐皇帝建的照忠祠,清軍水師將領彭玉麟為其母超渡的“報恩慈林”,及他休息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還有園林建築且閒亭、廊外廊、樓外樓、石鐘洞、太平遺壘等名勝。整個建築古雅奇特,分佈縝密,依山就勢,點綴其間,令人回味無窮。 山下摩岩石刻琳瑯滿目,至今仍有石刻石碑200餘處,其中唐魏徵題寫的“清翁方綱”;宋王安石書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忘懷天地”都係石質翰墨中的珍品。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為人類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消魂的福地。
美食是相當之多的,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個最營養可口的面--銀魚麵!銀魚是潘陽湖里的一種魚,一寸長,全身透明,油炸後再放入面中煮,又有營養又好吃!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