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二宜樓

漳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佈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二宜樓為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圓士樓,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圓樓直徑73.4米,底層牆厚2.53米,通高16米,全樓分十二單元,共192開間。其結構功能分工清楚,圓樓分內外二環,外環四層方樓為居室、祖廳,內環平房為炊室、餐廳;各單元內有天井、梯道,自成體系,四樓牆厚80公分,以一米寬牆體作隱通廊,溝通12單元,具有隱私獨立性,又​​有凝聚聯繫性。土樓的防禦功能齊全,大門和兩個小門上有漏沙洩水孔以防火攻,四層開窗平時覽景觀光,戰時作槍眼用,有置燈和上屋頂裝置;層底有暗道通往樓外,各單元設有傳聲道,便於內外聯繫;各單元均置豎孔,由一樓直至四樓,作維修屋頂吊物用,危急時人亦可從此上下。樓中設有兩眼水井,足供居民飲用。一層大廳和四層祖堂採用懸樑吊柱法,斗拱木雕精細、彩繪生輝、富麗堂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仙都人文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有著優良的傳統。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70年建成)的圓土樓民居建築──“二宜樓”聞名遐爾,是我國民居古建築中唯一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土樓之王”之美稱,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在農村合作化時期,先鋒村運用“四對比、五算帳”的方法進行整社,毛主席於1955年寫下了《一個整社的好經驗》一文光輝按語。 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二宜樓,是第一座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圓樓,是福建土樓的優秀代表作,曾被台灣《聯合報》和《漢聲》雜誌 ​​稱之為“圓樓之寶”。二宜樓樓門朝西,門額石匾鐫刻著各40厘米見方的“二宜樓”三字,近趙體而無柔媚之態,類瘦金體又稍遜勁拔,自成一格。“二宜”兩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中。 二宜樓依山傍水,樓背後層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逶迤,宛如蜈蚣緩緩爬行;山前地勢平緩開闊,兩條清澈的小溪於樓前交匯後直奔西南而去,小橋、樓閣、翠竹、村舍點綴其間,風光秀麗,青山綠水與大樓黃牆黑瓦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故稱“宜山宜水”。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開基祖為蔣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開荒種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幾百畝,聚攢了些財富。後娶妻生子,便想為子孫後代建立萬代基業。他請了一位勘輿家為他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不惜巨資,經營了12年才建成這座大樓。樓的平面直徑為73.4米,外環樓高四層,內環一層,它均勻、平等地分成12個單元,除門、廳、梯道而外共192間。 二宜樓如今保存完好,仍為蔣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戶220多人。其空間結構相當合理,內環平屋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室與客廳,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家祖堂,各有樓梯上下。大樓中心是公共場所的大內院,佔地600平方米,只設2口水井,豎立著許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曬衣服和農作物。它兼有內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圓樓的優點,抗風抗震,冬暖夏涼,公私兼顧,安穩舒適,故謂“宜家宜室”。 樓內居民門內是自家天地,戶外是家庭世界,樓外是綠色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確是“宜內宜外”。 二宜樓在建築格局上的“一統世界無貴賤,平分空間無大小”,非常有利於家族內部團結,發揮其凝聚、團結、制約和導向功能,說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倒也妥貼。 二宜樓外環樓通高18米,一至三層不開窗,四層只開小窗洞,且密布槍眼,底牆厚2.5米。圓拱形大門用花崗岩條石砌築,設兩重門板,內層鉚上鐵板,門後有雙閂,門頂有洩水漏沙裝置,可防火攻。四層樓上在泥牆與板壁之間有全樓貫通的“隱通廊”,還有小門與各戶相通。在總體設計上十分科學。祖堂設在中軸線盡端的​​重要位置,樑柱精製,彩繪生輝,華中見樸,繁簡有度,說它是“宜文宜武”一點也不誇張。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