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關帝廟

漳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東山關帝廟,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關帝廟的建築結構相當精巧。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根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獨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流光溢彩。關帝廟內迴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建築工藝精湛。廟內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礎、銅鐘、香爐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瑯滿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東山關帝廟還是台灣及東南亞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每年均有眾多的關帝信徒到東山關帝廟追源謁祖、朝聖觀光。東山關帝廟成了兩岸民間交流的一道橋樑。 銅山關帝廟,又名武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擴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縱袤一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的宮殿式大廟。爾後,幾經擴建、焚毀、重修,終成現在的規模。 關帝廟,它沒有北方高堂的粗獷,卻有南國宮殿的精巧;沒有名都聖殿的巍峨,卻有臨海建築的雄偉;沒有府城古剎的寬廣,卻有老鎮廟宇的結實。專家見之,贊曰:“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名家見之,喜不自禁,吧為觀止。攝影家見之,拍案叫絕,即刻定為天宮外景。 關帝廟從總結構看,它屬抬樑式構架,單簷歇山頂、傳統對稱型建築;內有迴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其建築中軸線正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支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辦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內容豐富,溢彩流光。太子亭不但造型藝術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築結構科學價值。五百年來,幾多地震震撼、颱風襲擊,都安危無恙,令許多中外古建築學家驚嘆不已。走進太子亭,就是正殿。殿前青石龍陛,怒目圓睜,龍雲吐珠,呼之欲出。正殿當中祀奉關聖帝君,其臉譜全據《三國演義》中關公形象雕成,面如重棗,紅顏長髯,氣宇軒昂,令人見之而肅然起敬。帝君右邊是造型獨特的周倉。有關君臣二人的傳說,悠久而美麗。正殿之上懸掛清代咸豐皇帝御帝“萬世人極”橫匾。殿中石柱掛有先賢、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親書的木刻楹聯曰:“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殿內還存有多方石碑刻、銅鐘、香爐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瑯滿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 可以說,關帝廟融建築、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間藝術於一爐,且已達爐火純真的地步。因此,有關專家給予高度評價。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在觀賞了該廟以後,讚歎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建築。現在,關帝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關帝廟的影響,既早且廣。據說,當年鄭成功要率軍收復台灣,就曾至此問簽。數百年來,閩南沿海漁民,尤其是東山百姓,更是把關帝視為他們的保護神。一年四季,前來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 自明代以來,經鄭成功父子、施琅將軍等人的傳播,從銅山關帝廟分靈入台的關帝廟,早已遍布台灣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計,在台灣的關帝廟,已達172座。可以說,“關帝文化”已形成規模。 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關帝廟位於銅山古城中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魏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清古建築藝術價值。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總章三年,陳政、陳元光奉旨開發閩南,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作為戰士們心靈依托。後來,歷代帝王為了頌揚關羽的忠義精神,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間,趙恆皇帝召頒天下崇祀關公。當時,東山設置四鋪,駐鋪兵,並奉祀關公。明大祖還下令天下郡縣,建武廟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銅山城時,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明正德三年(1508)擴建,至正德七年(1512)落成。在廟大殿石柱鐫刻著“大明正德吳子約敬送”字句。雄渾的廟門橫石柱正面鐫刻著“嘉靖王寅五月吉日前都勸緣子孫重修。”石柱背面鐫刻“明正德己巳年紳耆吳子約、黃宗繼、方延元、遊日初、黃宗能、方肅敏、方體揚、林道濟、唐孟岳、武守為九月吉日募眾鼎建。”字句。 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抬樑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問,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懸山頂,綠瓦。多是石梭柱,柱礎鼓狀。廟前有一大廣場,石雕欄杆,疊隔其間,蓮花池介場中,綠水滿波映襯古廟。廟前有明清時代雕刻石獅四對.昂首威猛,神氣各殊。廟門建築用六支圓石柱頂托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的樓亭,​​稱“太子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五百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贏得中外古建築專家感嘆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 廟內的金木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兩邊柱上掛有明武英殿大學士、太師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曰:“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殿內還有台灣同胞蔡獅的對聯:“義佐關劉彪炳事功照日月;氣吞吳魏剛張節凜冰霜。” 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宏亮,整座廟宇佈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 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台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明永曆十八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著一幅清乾隆五十四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據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於台灣南部,稱“文衡帝君”。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復台後,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佈台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台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台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台灣各地建關帝廟。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遊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二十二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三年建了四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歷史以來,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裡《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近幾年來,台灣宜蘭、高雄、花蓮、新竹、台北、台中、台東、桃園、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關帝廟信徒紛紛組團前來銅陵關帝廟朝聖謁祖,並進行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敬獻“追源謁祖”匾額和奉去關夫人像到台灣。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