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雲洞岩在漳州市東20裡,此山是由各種玲瓏奇特、各具神態的巨石,層層疊疊壘成的。岩石間隙,有數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據《漳州府志》記載:“有石室深廣丈餘,天將雨則云出其中,霽則云復歸焉,故曰雲洞。”相傳隋朝開皇年間,有潛翁者養鶴於石室中,而鶴時飛鳴於山上,鄉人見之,故又名“鶴鳴山”。 明代嘉靖年間的蔡烈曾隱居此石室。蔡烈乃瓊州太守蔡昊之子,字文繼,龍溪人。《明史》說他“少而好學,老而不倦”,人品極高,歸隱雲洞後,在山中講學。雖是一布衣,從學者甚多,稱為“鶴峰先生”。四方學者,來訪日增。雲洞岩的聲譽也日高,名賢題刻也日見增多,遂成為閩南一處著名的碑林。 雲洞岩位於龍海市步文鄉鶴鳴山,距漳州市區10公里。 雲洞岩上有一個石洞,每到下雨天,就有云霧從洞中飛出,雨過天晴又可以看見雲霧往洞中飄,故名“雲洞”。山上洞壁極多,最大的洞穴中可容千人,稱為“千人洞”;山坡上有幾塊岩石倚立形成峽谷,谷中有一泓泉水,如果有月光穿過石縫照在泉水上,水中的月影又會映射到石壁上,呈“三月交輝”的奇特景象,這裡就是“月峽勝境”。 雲洞岩上還有摩崖石刻150餘處,這些石刻的年代從十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不等,不少名人都曾在這兒留下題刻,行書、楷書、草書、篆書俱全,因此云洞岩又有“閩南碑林”之稱。 雲洞岩在漳州市東20裡,此山是由各種玲瓏奇特、各具神態的巨石,層層疊疊壘成的。岩石間隙,有數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據《漳州府志》記載:“有石室深廣丈餘,天將雨則云出其中,霽則云復歸焉,故曰雲洞。”相傳隋朝開皇年間,有潛翁者養鶴於石室中,而鶴時飛鳴於山上,鄉人見之,故又名“鶴鳴山”。 明代嘉靖年間的蔡烈曾隱居此石室。蔡烈乃瓊州太守蔡昊之子,字文繼,龍溪人。《明史》說他“少而好學,老而不倦”,人品極高,歸隱雲洞後,在山中講學。雖是一布衣,從學者甚多,稱為“鶴峰先生”。四方學者,來訪日增。雲洞岩的聲譽也日高,名賢題刻也日見增多,遂成為閩南一處著名的碑林。 雲洞岩最早的石刻,要數五代時怪道人許題的“許臘尋偃月子至此”八個大字。據《名勝志》記載:“許臘自稱高陽人,由荊襄抵江淮、武夷、霍童、無不遍歷,到處皆於石岩人不能及處,題曰:'許臘自峨眉尋偃月子到此'。” 浙江鄞縣人豐熙,弘治已未進士及第第二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講讀學士。嘉靖初因議禮忤旨,謫戌鎮海衛(即今龍海)。從此他足不履公門,日以講學為事。嘉靖丁亥十月,慕蔡烈名來訪雲洞,留連半載忘返,留下不少墨跡。山中有兩處巨型摩崖石刻,其一便是豐熙的《鶴峰雲洞記》,詳盡介紹了雲洞勝跡。另一處是考功林達的《鶴峰雲洞續記》。還有豐熙的題刻“霞窩”、“仙梁”、“得朋”“風動”等處,和朱熹的“溪山第一”、“石室清隱”。兩位大家的書法,已被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選入多頁。 雲洞巖寺院左近的“鶴室”,即是潛翁養鶴處,也是蔡烈隱居處,室內有篆字石碑:“蔡鶴峰先生神位”,壁上還刻有一段《易經》。離“鶴室”數十步,便是蔡烈的墓。安林崙有碑銘曰:“鶴峰千仞,龍江一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極力稱讚蔡烈的人品。 據初步統計,雲洞岩已發現的石刻有200幾處,其中有大字題刻,詩、文、聯語。從五代到清道光年間,不少名人都在此留下了翰墨,有行書、楷書,又有草書,篆書,真是琳瑯滿目,目不暇接。許多書法獨具風骨,如夫子朱熹,學士豐熙、考功林達,方伯周瑛,尚書陸完,郡守張鵬,古文學家王慎中,會元陳常夏,狀元馬負書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雲洞岩確實是一個可貴的碑林。 至於雲洞勝景,前後兩《記》皆有詳載,不必贅寫,只有“千人洞”值得一提,洞深莫測,口狹窄,匍伏始得入,是前避亂之所。胡梅詩云。“天生巖穴受千人,隱隱幽處隔世塵,不識人間經幾代,洞門依舊鎖閒雲。”豐熙詩云:“片石千人屋,天工太洩機,海風吹不破,應待野雲歸。”因此,雲洞岩也是一處旅遊勝地。漳州民間有四季旅遊諺語曰:“春遊紫芝,夏遊雲洞,秋遊白雲,冬游石獅”。
雲洞岩鹽雞是最好吃最有特色的,只要10-15元左右就可以品嚐到非常純正的雞,吃起來很香,保證你要第2只!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