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處於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當時的勞動人民首創“筏型基礎”來建造橋墩,並發明了“殖蠣固基”。遊客可以參觀“蔡襄祠”欣賞橋上石碑、石塔和石將軍。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規模宏偉,工藝卓越。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延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明清重修碑記12座,崖刻“萬安橋”三字和幾座石像石塔。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緻,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現在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遊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於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曆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樑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樑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一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詞,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人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樑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個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人的作用。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規制宏偉,工藝卓越。橋建在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先民採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為我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的創舉。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的重修,一是明和德中郡人李俊育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廷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米。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洛陽橋最佳旅遊季節 4月-11月,特別是夏天經常下的雷陣雨,在雨後站在橋上別有一番滋味!還有在秋天,觀賞也是佳期!
八葉牡蠣、錦鱗子魚,洛陽江邊盛產的牡蠣、子魚、紅鱘等海鮮,則稱得上是風味獨特的物質享受。相傳“開閩王”王審知當年途經此地,品嚐洛陽江的八葉牡蠣和錦鱗子魚,胃口大開,贊不絕口。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