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清源山

泉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靈山、九日山三大景區組成,總面積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15米,距市區僅2公里。 清源山素以岩洞、十八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賜恩岩、南台岩、清源洞、虎乳泉、靈山伊斯蘭聖墓、九日山祈風石刻群諸勝為著,自晉至今,均為遊覽勝地,素享“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 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宋,鼎盛於元、明、清。經過歷代的開髮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藏傳佛教等大型石雕7 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 景區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四處享有“中國之最”的文物景點:位於羽仙岩下的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造像,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位於碧霄岩的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於最東南的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唐武德中,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傳教,歿葬靈山,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墓,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到此禱告的“行香”碑;九日山有我國現存最多的宋代祈風石刻。 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此山的得名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雲游至此,見此山蒼松翠柏,曲徑通幽,一時興起,用鐵拐捅地讚歎。不料用力過猛,將鐵拐戳進了山石中,撥出後泉遂湧出,以後人們就稱該山為清源山。 這裡的景色以奇石和清泉著稱,林壑幽美,歷代文人墨客到此登遊留題甚多,據調查記錄,山中石刻多達300餘方,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清源山中還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捨利塔,弘一法師早年曆經繁華,中年剃度出家,後在泉州一帶閉關治學,後半生清貧靜逸,圓寂前留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他的捨利子被供奉在清源山中,更使該山增添了人文意蘊。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齊云山,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讚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遊客登臨攬勝。1988年列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邐。層巒疊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華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賜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龜岩、獅岩、蛻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雲巖、寒山岩、紫澤洞尚有遺跡。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其主要有:老君岩,位於左峰羅山、武山下,宋代天然岩石雕成的老君坐像,高5.1公尺,造型生動、刻工精巧,是我國現在最大道教石雕像,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彌陀岩,位於左峰山腰“一嘯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構石室,面寬5.6公尺,門額刻“阿彌陀佛”。室後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外有“一線天”、“雲台”、“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碧霄岩,位於彌陀岩東南方,建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構建築,已廢。岩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上方為上碧霄,有平台,崖刻“壽”字,4公尺見方。從台灣迎回的廣欽法師的靈骨也埋在碧霄岩邊,並建石塔,以供瞻仰。 瑞像岩,位於碧霄岩東側,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釋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構石室。該岩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態。峭壁間有“忘歸”、“北門勝概”崖刻。岩室對面為羅漢峰,斷岩側立,形如羅漢,構成十八羅漢朝瑞像奇觀。 此外,千手岩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岩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於北宋元右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彌陀岩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湧還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則凝脂潛滴,須待上方水庫放閘,人工造瀑。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遊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蘊、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清源山名北山、泉山齊云山,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區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讚“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邐。層巒疊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華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賜恩岩、五台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雲巖、寒山岩、紫澤洞尚有遺跡。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 此外,千手岩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岩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於北宋元佑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彌陀岩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湧還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則凝脂潛滴,須待上方水庫放閘,人工造瀑。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遊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弘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蘊、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車曰聃。"他的籍裡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岩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岩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大山門   位於泉山路末端,距城區僅2公里。於1993年5月動工,1994年6月竣工。山門為牌坊形式,高12.6米,寬21米。面闊分三間,人車分流。主立面似“畫卷橫展”,寓意山川美景盡在畫卷之中。山門正面匾“清源山”、背面匾“閩海毓秀”,分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方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所書。山門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分別飾以輝綠岩、花崗岩板材。山門頂端有4個雲紋望柱頭、正中頂部嵌有菱形“藍寶石”燈飾。喻清源山為古城明珠、中國名山。整座建築物線條流暢,氣勢宏偉。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於最東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碧霄岩景區內。1985年10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世佛"是十三世紀以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象。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為摩崖浮雕,作長方形石龕,高3米、5米。"三世佛"並排結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為現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皆為土蕃式樣。整座造像佈局勻稱,雕工年精湛,造型優美。"三世佛"造像左側的元代造像記事石刻碑文中記載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丙年日,岩僧志聰題刻於摩崖記云:"透碧霄北山第一勝概。至元壬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間,靈武唐吾氏廣威將軍阿沙公來臨泉郡,登茲岩而奇之,刻石為三世佛像,飾以金碧,構殿崇奉,以為焚修祝聖之所……劂後,歲遠時艱,弗克葺治。至正丁未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加知政事般若貼穆爾公,分治東廣道,出泉南,追憶先伯監郡公遺跡,慨然興修,再新堂構。山川增輝,岩舊社會壑改觀"。至20世紀6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殿堂塌毀於暴風雨中,石雕造像暴露於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撥出專款興建"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護工程,在臨崖坡地的原址興建,於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層為封閉式式屋宇,三層為敞開式閣樓,平面成"品"字形佈局,具有泉州古建築特色。從崖下仰望,整座建築物古樸典雅,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1997年11月,在泉州召開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中央民族大學、龍門石窟研究所及泉州與會的專家、學者在"關於泉州市清源山藏傳佛三世石雕造像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於最東南的藏傳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對藏傳佛教東傳、促進藏漢文化交流及西复人(唐吾特·党項)在元代活動有重要學術價值。可以作為一級文物,建議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蹟,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1988年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棱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時代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扶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蹟。 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九日山景區內,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自路的重要史蹟,1988年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歷代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當時海潮漲滿金溪,百舸雲集沿岸旌旗蔽空,鼓樂喧天,人馬車轎,連綿數里。昔日祈風場面,十分壯觀。 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從而領略到泉州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上的特有地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問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讚歎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石刻一方,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清源山最佳旅遊季節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岩體侵人所形成的,岩體外部呈黑褐色,岩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度- 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遊。

特色

山上由於是AAAA風景區所以保護好沒有什麼污染所以沒什麼可以吃的!不過呢!!哈哈!如果你有自帶茶葉旅遊最好帶上,因為​​爬山時路邊都有很多山泉開水(每開水瓶5元)供遊客泡茶,很棒的,簡易的茶坐欣賞風景有一般味道!沒茶葉和老闆買5元一泡!還有路上有賣泉州特產鹵豆腐,很好吃,一大堆也3塊,馬上鍋裡拿熱的呢?還賣農家自己燒的降火的青草茶,一礦泉水瓶也1塊錢。還有到半山腰天池風景區時候有個很大的吃東西的地方,有不少水果,油炸的,燒烤,農家菜,豬血什麼的也不錯價格也是一大碗五元。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