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
虎溪岩位於萬石岩西南側虎溪路的盡端。沿著“先露一芽”的石刻旁石階拾級而上,滿山岩石,盡皆奇險天成,大若虎踞,小如羊蹲,石壁上鐫刻著“漸入佳景”四字。踏著鑿在一巨石上的階梯登上石頂,可以看到一條三米來寬的石溝,這就是“虎溪”了。虎溪上架著弓形石橋,稱“仙人橋”,亦稱“渡虎橋”。從渡虎橋再向前,巨石上鐫刻著“三笑”兩字,岩間有古寺,稱東林寺,又叫玉屏寺,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屢經興廢。1984年重修。寺廟依山而築,石穴為室,齒深險峻。有虎牙洞、夜月洞、夾天徑、飛鯨石等諸勝。夜間明月映照,令人有一種神秘色彩之感,為中秋賞戶最佳處。“虎溪夜月”為廈門八大景之一。 虎溪岩位於醉仙岩西邊,巨岩下有一棱層洞,洞前石穴中流泉成溪,稱"虎溪"。山上巖寺,也名虎溪巖寺。 虎溪岩滿山皆巨石,盡皆奇險天成。山門旁有一巨石如芽,其上鐫刻"先露一芽"。入得山門,順著蹬道,有"漸入佳境"、"三笑"等題刻,使人遊興倍增。蹬道盡處就是"虎溪",虎溪上架著弓形石橋,俗稱"仙人橋",亦稱"渡虎橋"。過了弓形橋,來到"靈則名"洞,洞名取意唐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句。洞裡甚涼,使人有"入洞方知六月寒"之感。 虎溪岩滿山皆巨石,盡皆奇險天成。山門旁有一巨石如芽,其上鐫刻"先露一芽"。入得山門,順著蹬道,有"漸入佳境"、"三笑"等題刻,使人遊興倍增。蹬道盡處就是"虎溪",虎溪上架著弓形石橋,俗稱"仙人橋",亦稱"渡虎橋"。過了弓形橋,來到"靈則名"洞,洞名取意唐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句。洞裡甚涼,使人有"入洞方知六月寒"之感。 踏上石階,環視四周,但見山石奇形怪狀,如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故有"怪石環岩皆鬼斧"之詩。 在寺之左側,有夜月洞,叫伏虎洞,洞頂刻"棱層"、"嘯雲"四字,洞中伏著一隻泥塑老虎。每年中秋,月光照到泥虎頭上,只見它雙目炯炯,眈眈注視洞外,令人望而生畏,故名"虎溪月夜"。 左側有一石門,門外磐石夾峙,稱"夾天徑",即"一線天"。從夾徑可攀上"虎牙洞",勢若猛虎張口,洞口繞以石欄,與虎牙無異,又有古榕攀繞"虎牙",緊貼"虎頷",宛若虎髯,而氣根飄垂,恰似虎髯。虎口上齦刻著"劃然長嘯"、"凌空一漱"八字,下齦蹲著兩隻石虎,造形生動。 再從虎牙洞轉彎,可達玉壺洞。石壁有林爾嘉詩刻:"幾度匡廬過虎溪,歸來還愛此山低,一登絕頂能觀海,不似雲深路易迷"。 現在我們再看虎溪巖寺,寺為唐陳儔所建。明萬曆年間紳士林懋時集資拓建。清康熙年間,元飛和尚應福建水師提督吳英之請來廈門主持該寺,並大興土木,重建大雄寶殿,增建垂雲樓、大悲殿、一嘯亭、伏虎洞。經三十多年苦心經營,才頗具規模。 繼元飛和尚之後,廈門海防同知李暲出資白銀5000兩,又興建了準提閣、彌勒樓、供佛泉、飛鯨石、渡虎橋等建築。因此,虎溪巖寺在清代盛極一時。 虎溪岩,滿山皆是巨石。明萬曆年間,嘉禾人林懋時愛石成癖,自比“石痴”,邀友出資到虎溪岩開山,朋友見難離去,他仍獨自挖山不止,在一虎口形巨石之底挖出一個大洞,取名“棱層石室”,並自書“禾夌層”二字鐫於洞頂,字徑數尺,剛勁有力。石室裡塑有一虎,吊睛白額,由伏虎羅漢趙乾馴養,因而又稱“伏虎洞”。每逢農曆十五,滿月東昇,月光照進伏虎洞,正好照在老虎頭上,雙目炯炯,形欲奔躍而起,十分神威。趙乾羅漢手擎鎮虎環安坐虎旁,形成絕妙的“虎溪夜月”勝景。過了十五,月光北移,就照不進伏虎洞,自然也照不到老虎的頭上了。因而每逢中秋佳節,許多市民擁有,一睹月夜老虎的風采,至今不衰。
虎溪岩附近就是廈大了,這裡的學生街佈滿了各種小吃,咖啡等,看你個人愛好了,偏食妹(嫂)算是廈門比較有名的連鎖小吃,這裡也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