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羅星塔俗稱磨心塔。相傳為宋代柳七娘所建,故又名七娘塔。位於市東南21公里馬尾港的羅星山上,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誌,有“中國塔”之譽。 這里水深流緩,便於船隻停泊。而在碼頭的上下各方,有不少明礁暗石,容易沉船,為使出人港口的船隻識別方向,特修此高塔作為航標。羅星塔高31.5米,八角七層。明萬曆年間被毀,天啟年間重建。每層有石砌欄杆,簷下懸鈴,海風吹來,叮噹作響。1964年大修後,遊客可直上七層,憑欄遠眺,兩山夾峙,三江奔流,景色壯觀。塔下已開闢成羅星公園。 羅星塔聳立在馬尾羅星山上,離福州市區21公里。1985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星山原本是江心島嶼,俗稱磨心島;經過幾百年滄海桑田,磨心島與陸地相連,成了陸上一個高阜。羅星塔塔高31.5米,7層8角,每層都有石砌欄杆和瀉水簷。簷角上方鎮有八方佛,簷角下懸風鈴,海風吹來,叮噹作響。 據《閩都記》載,羅星塔為宋朝嶺南(廣東)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原是李氏女嫁給柳七郎。由於丈夫謫戍福建時死去,七娘聞訊變賣家產,來磨心山建此石塔,為丈夫祈求冥福。 明朝萬曆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摧毀。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宋代塔座的基礎上重修。第二層有一方塔銘,是清乾隆時福州郡守李拔所撰。銘中把羅星塔的形勢和作用概括為"中流砥柱,險要絕倫,以靖海疆,以御外侮"。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中法海戰就是在羅星塔下的馬江進行的。羅星塔又是國際上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塔頂原有一小窗,就是用來供守塔人點燈導航用的。清末一次颱風,把塔頂刮走了,重建時,人們特地造了一顆直徑近7米的鐵球嵌在上面。由於外國船來福州都在羅星塔下拋錨,外國水手把羅星塔稱為中國塔;即使沒到過福州的海員,也知道這座古老的寶塔。 1963年,羅星塔又進行修繕,塔下的高阜也闢為羅星公園,羅星塔的"零點",還是福建省全省的高程基準。每當海風習習,登塔眺望東北,可見閩江出海處浮嶼點點,沙鷗翔集。東南為營前港,兩山夾峙,三江匯合,每當潮漲,江流與海水沖激於塔下,形成怒濤奇觀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 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系嶺南人,因姿容佳麗被鄉間豪強看中,設下圈套,詆其夫罪,謫入閩庫役。七娘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產業,在此建造一座石塔,為亡夫祈求冥福。由於塔下山丘突立水中,迴瀾砥柱,水勢漩渦,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塔”。 明萬曆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推倒。天啟年間,著名學者徐勃等人倡議復建。所以,“冶城東望海天遙,誰遣中流一柱標”,出自明代葉向高詩句,感慨古塔的銷沉。重建的石塔7層8角,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外有石砌欄和瀉水簷。簷角上鎮有八方佛;角下懸鈴鐸,海風吹來,叮噹作響,“舵樓風細聽鈴語,月近家園漸覺圓”。 羅星塔與馬限山麓下的馬礁,隔水鑲望。這段江面的潮水,變化萬千,尤其八月大潮時日。明代林世壁的“橫江渡頭云水東,波回白馬擄秋風。連山噴雪何如此?好似錢塘八月中”,把羅星塔的觀潮,與杭州錢塘“八月中”觀潮相提並論,足顯奇觀。但羅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靜的時候,如謝肇制有詩曰:“龍睡空江冷,潮歸野渡橫。棹歌中夜遠,漁火不分明”。 羅星塔形勢險要:1559年戚繼光部下參將尹鳳把守馬尾、痛擊倭寇,到1655年鄭成功北上抗清,在羅星塔築堡訓練水師,再到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800餘水師官兵殉難的壯烈悲劇,都是歷史的見證。 羅星塔山現已開闢成公園。西側有溯江樓,南麓有望江亭。園中還有忠魂台、鳴潮閣、友誼軒等。穿過公園入口處的牌樓,園內四時花木繁茂,風景宜人。幾株參天古榕,緊緊鑲挨,鬱鬱蔥蔥,像一座綠色的城牆,環抱著巍巍古塔。從塔內拾階而上,旋至塔頂,視野突然開闊,心曠神怡。縱目四望,遠觀閩江兩岸的風光,近看港區建設新貌,一幅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水天一色,山秀物新,盡收眼底。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