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
屬禪宗寺院。位於寧波市區以東16公里太白山麓華頂峰下,是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是我國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是國內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阿育王寺在我國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中外。它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據傳西晉時代,僧人慧達為求藏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到處尋訪,最後走到此處,聽到地下傳來鐘聲,禱告之後,果然從地下出現寶塔。後人為保存釋迦真身舍利,便蓋了此寺。 阿育王寺規模宏大,殿堂巍峨。現存建築面積22867平方米,有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阿耨達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鬆光齋、鐘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大雄寶殿系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重建,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於1678年,1916年重修,重簷,黃色琉璃瓦蓋頂,高度15.3米,石雕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嵌鑲塔亭,塔身青色,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這是一顆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藏在這座精緻玲瓏的銅塔內,據傳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王阿育王在各地所建的8.4萬個寶塔之一。遊客從塔孔中可窺視舍利子,這是一顆暗紅色小珠,因視角不同和光線強弱的變化,小珠有時會發出紅、黃、灰黑等不同色彩。千百年來,曾有許多帝王崇奉,高僧護持。六渡重洋的唐代(618-907)名僧鑑真曾云游到此膜拜鑑賞過舍利。 寺內有兩座元塔,一在東側山上,稱上塔,1991年重修;一在西側山下,稱下塔,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建,為省內僅存元塔,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36米,每層置腰檐、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阿育王寺現存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58塊。其中以“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的《宸奎閣記》碑和宋狀元張久成撰書的《妙喜泉銘》碑最為珍貴。寺附近還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和七佛潭等勝跡。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