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天一閣博物館

寧波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 閣址位於寧波城區月湖西,今天一街22號。始建於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閣主人范欽(1505-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嘉靖進士,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學,性喜藏書,為蒐集圖書,遍訪藏書名家和各地坊肆。范欽收藏日富,又因見著名的一代藏書之所-藏書樓毀於火災,而決心修此天一閣藏盡天下名書。范欽臨終前,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天一閣"及其藏書;一份是一萬兩銀子,讓兩個兒子挑選。長子範大衝挑選了"天一閣"及藏書,並遵照父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訓,立有許多規矩。除了藏書豐富,天一閣在通風、防潮、防火方面也獨具特色。藏書閣明為二層,實為三層,其中的暗層為藏書庫,光線幽暗,陽光不能直射入室內,這點充分體現了設計者的藏書構想。樓下共分六間,以應"地六分成"之義。此外,西偏間,東偏一進,直邁牆壁,不儲藏書籍,以免外面的潮氣侵襲,二來透風。後列的中櫥之中,又有二小櫃,再西一間排列這十二個中櫥,櫥櫃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塊,以達到吸濕的作用。“天一閣”之名,出自漢鄭玄《易經註》“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製火”的意思。他又在閣前開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溝與月湖相通,使池水終年不竭,萬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搶救,。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欽的重孫范光文,又在藏書樓前後,砌造假山,架橋構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養魚,使藏書樓頗具江南園林的特色。天一閣將藏書的功能與讀書的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賞識。後乾隆為珍藏其在朝時編撰的《四庫全書》,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頤和園,瀋陽的熱河避暑山莊,揚州,鎮江與杭州各地興建了文淵、文源、文溯、文津、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從其整體上講,均參照了寧波天一閣的模式而統一建造的。從此天一閣享譽全國。1933年至1935年,當地一些人士籌款維修天一閣時,把原在尊經閣等地的歷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閣後院,命名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八十餘塊,其中以三塊"南宋旅日華僑碑"最為珍貴。它們是迄今已發現的南宋時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華僑文物,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到范欽83歲去世時,天一閣已藏書7萬多卷。其中以明代(1368-1644年)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稀珍。後藏書逐漸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書只存1.3萬多卷,僅及原藏書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多次撥款進行整修。解放後,天一閣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多方蒐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閣原藏書3000多卷。許多藏書家也先後把珍藏圖書捐獻給天一閣。到1995年底,閣藏古籍增加到30餘萬卷,其中善本書5萬餘卷。現存藏書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種,有明代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共379種,絕大部分為僅見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舉制度的第一手資料。

特色

在天一閣周圍有寧波最有特色的茶館,咖啡館,酒吧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