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龍頭大山自然保護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在安龍縣北部與興仁、貞豐等縣接界處,橫臥著一列蜿蜒起伏百餘里的山脈,這是黔西南的名山-----龍頭大山。 抬頭仰望龍頭大山主峰,可見腭嘴長伸,眼睛鼓凸,狀如龍頭,龍身向東南伸展,逐漸低隱於貞豐境內。自明、清以來,龍頭大山就被列為貴州名山之一。古人有"龍山東向擁群巒,策仗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饒畫意,危岩環拱椅奇觀"的詩句描繪其景。龍頭大山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森林茂密廣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興義府志》上曾記載:"相傳山中所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給龍頭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龍頭大山有林地1.65萬畝,草坡灌木15萬畝,主要植物有96種、211屬、366種以上,有速生用材、樹種、稀有珍貴庭園觀賞植物、古老孑遺植物、藥用植物以及栲膠植物等。奇異的是,在海拔1600-1930米的公龍嶺上,竟然生長著連片的1500餘畝原始矮林杜鵑,其林冠鬱閉度達80%以上,樹高約6-8米,樹徑一般10-15厘米,最大的約30厘米,樹齡多在百年以上,枝幹虯曲蒼勁,樹葉終年常綠。除常見的多花杜鵑外,還有少見的馬纓杜鵑、長蕊杜鵑、百​​合杜鵑、青蓮杜鵑、露珠杜鵑、蝴蝶杜鵑等12種。    在貴州安龍縣境,有一座烏蒙山嚮東延伸蜿蜒迷人的山脈,遠遠望去,猶如一條巨龍,昂首蒼穹,騰空欲飛。這就是1984年省政府命名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龍頭大山。主峰公龍山海拔1966.4米,東西蜿蜒18公里,南北縱貫10公里,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從安龍縣城北行43公里,便到山腳。這裡是融旅遊、生物、礦產資源為一體的寶地。林中溪水潺潺,穀種鳥聲縈繞,懸崖飛瀑傾瀉……好一派自然美景。你若來到這裡,神思會被大山的原始風貌陶醉,心緒會被山中浩瀚的林濤所蕩漾,情絲會隨柔和的山風悠然飄蕩…… 這裡的山以高、奇、險著稱。山體高大、峰巒疊嶂,在山腳仰望,薄霧纏顛,如臨雲霄;登上極頂,舉目四望,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觸。石英砂岩形成嶺谷相間的地貌,注定山的奇妙,有的如絕壁屏障;有的似駿馬奔馳;有的向奇形古獸,或蹲踞或躺臥……怪石嶙峋,妙景疊現。山險,在於山勢險峻,一條條山脈昂首天宇,對峙而立;四處溝壑深陷,懸崖絕壁,鬱鬱蔥蔥,人置山顛俯視山腳,令人心驚肉跳;沿蛇形小徑攀山,嶺峭幽深,道路險峻崎嶇,給人以觸目驚心枝幹.只好偷用古人"龍山東向擁群巒,策杖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憑畫意,危崖環拱亦奇觀"的詩句來加以描繪.如此景觀,難以自明,清以來就被列為貴州名山之一(清《貴州通志》、《興義府志?》均有記載) 這裡是一個充滿夢幻的生物王國。處於常溫闊葉林東部與西部乾濕膠體常綠闊葉林交界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為動植物的生長繁衍提供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踩著敗葉腐草行走,頭上古木參天,濃蔭蔽日,難見添色。在這裡可飽賞國家重點保護的鐘萼木、十齒花、大桫欏、儀花、貓兒屎;也可欣賞古老珍稀的子遺植物木蘭、五味子、南蛇藤;還可觀賞美麗的馬醉木、樹參、吊鐘燈籠花等100多科200多屬400多種名貴的植物。 爬上公龍山背上,山頂平展開闊,在海拔1600米至1900米一帶,還有一片鮮為人知的淨土--十里杜鵑。她沒有“百里杜鵑”的喧囂與廣闊,卻憑著花島的神奇冠絕高原,據測面積1500多畝,方圓5公里。每年春夏之交,這里便是杜鵑花的世界,百合花杜鵑、桃葉杜鵑、馬纓杜鵑、黃花杜鵑等20多種杜鵑花爭奇鬥艷地競相開放,紅的像火,白的似雪,粉的如霞……令人目不暇接。登上公龍山極頂俯瞰,十里杜鵑便可盡收眼底--紅、白、粉、紫互相交錯的杜鵑花,由腳下向四周匍匐的小山漫去,遠遠地消失於天際,人在其間如置身於無變花海的島上,遠處的峰巒被杜鵑花託了起來,亦如茫茫花海中無數俊美的小島。有的“小島”白雪覆蓋,那是盛開的百合花杜鵑,有的“小島”粉霞纏腰,那時爛漫的貴州大花杜鵑;還有的“小島”燃起了通紅的紅苗,那是被稱為“杜鵑之王”的桃葉杜鵑……偶爾有幾隻小鳥,唧的一聲,由這邊的“雪山”飛到那邊“火山”裡,給人如臨仙境之感。 山中不知是否真有龍,但卻有數百種飛禽走獸,獸類如熊、狐、鹿、竹鼠、旱瀨、穿山甲;飛禽則有大杜鵑、貓頭鷹等。就連一些瀕臨滅蹟的國家重點保護的黃紅腹錦雞、獐子、珠頂鶴等動物在這裡也得到繁衍。每逢春夏,鳥鳴成韻,獸啼為歌,熱鬧非凡。這座生物“王國”,已成為生物專家嚮往的寶地,吸引來了英、美等國的專家學者。 山中溪泉,堪稱一大景觀。山中草青林翠,溪水潺潺,終年不斷。民間有“九九八十一潭"之說,由一股股涓涓細流匯集於一個個窪地而成。潭水清澈見底,冰涼徹骨,這些潭水能消食健胃,減肥治病。潭邊藤蔓攀援,潭水從出口沿山谷順勢流瀉,淙淙有聲,如琴瑟合鳴。《貴州通志》記載的龍頭大山“中有一溪,源深流長,灌田數千畝。”這就是山中眾多的山泉匯合而成的北鄉河。 龍頭大山還是一座資源寶庫,除了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砂岩玻璃原料外,山里還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勘測總儲量已達5億多噸,目前已建成20多個大中型煤廠,煤窖星羅棋布,煉焦紅紅火火,夜晚目睹煉焦的壯觀美麗,便會想起道光詩人強國華的詩句:“烏金夜燒滿山紅”。這座千百年來人跡罕至仍保持著原始古樸風貌的龍頭大山,近幾年來,安龍縣投資30多萬元修通了上山的10多公里公路,科學考察工作者的不斷探尋,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這里以不斷成為經濟、科研、旅遊的綜合基地,她的風韻日益被山外人知曉! 龍頭大山 在安龍縣北部與興仁、貞豐等縣接界處,橫臥著一列蜿蜒起伏百餘里的山脈, ​​這是黔西南的名山-----龍頭大山。300平方公里的自然風景區,群山連綿,原始森林茂密,氣象萬千。主峰公龍山海拔1966.8米,為黔西南地區的第一高峰。抬頭仰望龍頭大山主峰,可見腭嘴長伸,眼睛鼓凸,狀如龍頭,龍身向東南伸展,逐漸低隱於貞豐境內。自明、清以來,龍頭大山就被列為貴州名山之一。古人有“龍山東向擁群巒,策仗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饒畫意,危岩環拱椅奇觀”的詩句描繪其景。龍頭大山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森林茂密廣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興義府志》上曾記載:“相傳山中所 ​​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給龍頭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站在山巔上,貞豐縣的城鎮盡收眼底,與貞豐相鄰的興仁、安龍、冊亨幾個縣城也依稀可見。因主峰像一條巨龍昂首,就把這片自然風景區稱為龍頭大山。它屬於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科學考察、登山探險和自然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整個景區由龍頭山山地風光,挽瀾鄉桫欏林、四方溶洞群和陶瓷之鄉窯上村四個景點組成。 龍頭山被多次來這裡考察的中外科學家稱為是“龐大的物種自然基因庫和風景名勝區”​​。這里地質地貌的類型多種多樣,氣候溫暖​​潮濕並富於變化,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既是個天然的植物園,也是個天然的動物園。珍稀的保護植物有桫欏、柏樂樹、十齒花、白辛樹,古老的子遺植物有木蘭、​​方竹、獼猴桃、五味子等,其中的幅花巨苔是地球上唯一僅存於這裡的珍稀物種。此外還有成片的苔蘚林、山茶林和高山杜鵑林,尤其是杜鵑,有一千多畝,花開季節,萬紫千紅,分外妖嬈;珍貴的保護動物有華南虎、豹、蘇門羚、黑葉猴、穿山甲、麝、大靈貓、小靈貓、錦雞、蟒蛇等。20世紀初期,法國傳教士在龍頭山下修建天主教堂,西方的科學考察者們便接踵而來。他們採集了大量的生物標本,原收藏於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轉移到英國倫敦博物館。直到9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在倫敦博物館發現了這些標本之後,才十分重視這裡的科學考察工作。 桫欏是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植物學家稱它是植物的“活化石”。它的歷史太古老了,幾億年前,它與恐龍同生共榮,並且還是恐龍的食物。大約六千萬年前,恐龍神秘地全部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許多物種,只有桫欏樹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今天。不過殘存下來的桫欏樹已經不多了,據估計,全世界大約共有10萬餘株。在貴州的赤水有4萬多株,省內的其他地方有近萬株。在龍頭山北邊山腳下挽瀾鄉的者岩村、六音塘、竹林海、南岔河等村寨就遺存著三千多株桫欏樹。挽瀾鄉的這片桫欏林,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對於研究該地區的物種起源,恐龍的活動等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桫欏是一種蕨類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河谷地窪地帶。它的生長期非常緩慢,幼年期的樣子並不好看,就像一蓬草一樣,要等到長出樹乾之後才顯得亭亭玉立,風姿卓約。 四方洞景區位於龍頭山的中部山腰,因溶洞成群、四方皆洞而得名“四方洞”。這裡溶洞薈萃、群山競秀、峽谷幽深、神奇迷人。 這裡有三個洞十分特別。它們分佈在上、中、下三個層次上,上為明洞,高懸於70米高的峭壁上;下為暗洞,也稱水洞,有一條暗河從洞中奔湧而出,可以乘竹筏進洞去參觀;中間層次上的山洞與平地齊腰,可分左右兩個洞門進入其中。它是四方洞景區的主洞,當地人叫它“道洞”。實際上這是古河床的遺址,500萬年前,這是一條暗河的河道,後來由於地球所經歷的幾次“造山運動”,地面抬升,水位下降,降到了現在的暗河位置,這樣一來,道洞河床便坦露出來了。因此可以推斷,這裡的明洞、道洞和暗洞,實際上是河床位置的更替,其間經歷了上千萬年。道洞裡面是一個景象萬千的岩溶奇觀世界,比如鐘乳石、蓮花石、瀑布石、壁畫石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龍頭大山自然保護區最佳旅遊季節 最佳旅遊時間: 春、夏、秋三個季節。龍頭大山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森林茂密廣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興義府志》上曾記載:"相傳山中所 ​​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給龍頭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