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复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從古到今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茸。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曆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樓高約20米,綠瓦紅楹,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簷,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亭的石柱上刻有清代貴陽汪知府的聯語:“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裡行”。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甲秀樓長聯:(因電腦文字庫的關係,有些替代字,請現場觀看為宜)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淒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踪。”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就是貴陽人遊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颱,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發。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峰,羅列左右,大好風光盡覽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裊裊,數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
附近有幾家比較出名的食府:赤水情、百雞宴、毛家菜館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