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南嶽山

六安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南嶽山:位於霍山縣境內,相傳山名為漢武帝登禮時所封。今廟宇西門尚有“漢帝勒封”四個大字。 南嶽山四面眾山拱衛,一峰突起,如住擎天,故又名天柱山。晚唐詩人皮日休漫遊皖西時,曾寫下著名的《南獄賦》,稱“北與地角,勢與天就”,“有水如脈,有石如骨,空洞如腹,有峪如節”,對山水洞石作了細緻的描繪。山頂原岳祠、萬卷堂等古建築。萬卷堂;相傳是宋代狀元焦氏.兄弟中考前的讀書處,至今遺址尚存,現有16間磚木結構的小瓦廟,系1937年重修。正殿是國民黨著名書法家幹信任先生題寫的“小南嶽”匾額。飼旁有一水池,口方丈許,池水清冽,俗稱“南嶽天池”,舊為“霍山八景”之首。相傳池下有一泉眼,與東海相通,有一龍臥於池中,後不翼而飛。曾有古詩描述:“南嶽峰頂水接天,、芙蓉倒插浸塞蓮,不知漢武賜封後,能潤山前幾畝田”。山南峭壁處,有大小兩個風洞,扶石躡足而上,可至洞口,大洞可容數千人坐臥其間,小洞外狹內寬,中如曲房复室,借光深入,可達數重。 洞的西北上方,有旗桿夾、白虎岩、試心岩等怪石林立。其中試心岩伸出約三米,下臨深淵,十分險峻。傳說心懷邪念者,畏懼登臨。有詩日:“風洞浮嵐萬壑低,誠心岩上色猶迷,蒼松綠翠埋唐褐,野草荒丘失漢泥”。山北夾谷中有一石洞,有降如富,舊稱“石窗洞”。傳說漢末左元放隱居於此。洞旁有深潭,名日龍漱。古詩云:“封禪猶存臨岳題,前山排急浪,一徑懾力梯。龍去池方靜,風高古洞迷,忽疑左元放,尚在此中樓”。生動地描繪了南嶽山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山之東坡有百步階,拾階而上,登上峰頂。只見東、南、西三面群山連綿,無邊無際;向北眺望,清水如綠,曲折東流;霍山古城、新城盡收眼底。身臨其境,耳聽山泉叮冬,眼望西邊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南嶽山 道教名山,原名龍蓋山,古繡林十景之一,海拔147米,狀似龍蟠寶蓋,故名。今名南嶽山。山上松青柏翠,花草繁茂,風物宜人,景色如畫,素有〝武當〞之譽。漢代時便有羽士居山潛修,三國時始建南嶽大殿、七女宮等,唐李靖從李孝恭徵蕭銑,曾駐兵於此,唐五代間增置李衛國公祠,明代山間道教發展極盛,時山上道眾大興土木,廣建宮觀,先後建有雷祖殿、靈官殿、紫金殿、南天門、一天宮、二天宮、三天宮、奎文閣等道教廟宇,均雕龙画鳳,金碧輝煌,常住道士多達百餘人,參訪雲遊道士及香客遊人終年不絕,明末清初山麓四周之庵、閣、亭、壇時有興建,輝煌壯觀,成遊覽勝地,山亦隨之易為今名,清咸豐四年(1854)部分建築被毀,後因兵火連綿許多建築陸續遭廢。現存南嶽大殿、一天宮等。 現南嶽廟已修葺一新,蒼松籠煙,翠竹拂風,朱英綴錦,奇石傍徑,景色十分幽麗。尤其《水經》、《方輿紀要》等書記載的廟東"石湫,號龍穴",至今水湧不止,清澈透明,其味甜美芳洌,訪古探幽者不絕於途。 南嶽山最佳旅遊季節 要去南嶽山旅遊最好是選擇春末夏初的這段時間,因為這個時候漫山的杜鵑花盛開十分絢麗。走在山間小路上綠樹遮陰十分涼爽,這個還可以下小溪戲水十分有趣。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