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霍邱

六安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霍邱位於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大別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與河南接壤、北與阜陽隔淮相望、東與六安、壽縣毗鄰、南與金寨相連。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限長,四季分明。 霍邱面積3493平方公里,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糧、油、棉,是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地下礦藏豐富。 霍邱境內常年平均水資源量超過13.5億立方米,全縣平均有效蓄水量4.29億立方米,本縣有灃河、找母河、牛角河、窖灣河、高塘河、汲河、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龍河、淮河、淠河、史河、湖泊有城東湖和城西湖。 水門公園位於霍邱縣城東北處,古稱大業陂,為公元前622年楚相孫叔敖所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曆史。《過大業陂有懷楚相》、《築復水門塘》、《縣正堂陳示》、水門塘碑記等歷史遺存至今猶在。水面翠島浮玉,被人們譽為皖西的“千島湖”。水門塘闢為公園後,保持了“自然水”這一獨特的視角景觀。已被省地旅遊局和南京旅行社劃入皖西旅遊線。 城西湖位於淮河南岸,是本縣最大的湖泊,也是淮河中游的天然湖泊蓄洪區。面積140平方公里,湖內綠水溢彩,千帆競發,萬禽翱翔。 文廟,原名孔廟,又名學宮、聖宮、習慣稱黌學,是本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位於城內東北角,面南背北與縣委隔街相望。 臨淮崗控制工程位於霍邱縣臨淮崗與穎上縣廟台之間,主要控制正陽關以下泄流,保障正陽關以下淮北平原、沿淮工礦城市、鐵道交通安全。 霍邱位於安徽西部,淮河南岸,與河南毗鄰,南枕巍巍大別山,北踏滔滔淮河水,是寧(南京)、西(西安)鐵路貫通之地,是312、105國道交會之縣,雄偉的朱港——南照淮河大橋和多姿的臨淮崗淮河水利工程,使霍邱水陸交通更加便捷,成為安徽“東進西出”的要道,貨暢其流的集散地。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霍邱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屬蓼國,春秋為蓼邑,楚莊王時期的丞相孫叔敖在縣城北修築“天下第一塘”大業陂(今為水門塘公園),蓄水灌溉;隋開皇19年(公元599年),建立霍邱縣,距今已有1400年。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鉞;西周的甬鐘、銅鑑;春秋的銅鼎;戰國的銅壺、銅劍、楚貝等,顯現出豐厚的歷史內涵。霍邱面積3493平方公里,物華天寶,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水稻、小麥、棉 ​​花、紅麻、白鵝、麻黃雞、生豬、淡水魚、山羊、蝦等,有20多種具有理想開採價值的地下礦藏,其中磁鐵礦儲量居全國第6位。霍邱有山有水,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城東、城西兩湖景色秀美、綠水溢彩;水門塘公園、淠史杭灌區水利設施,奇景幻影,遊人如織;盛產中華玉泉酒的臨水“八景”——古壁信雨與日落獨屏等,如詩如畫,綺麗醉人,是旅遊休閒之勝地。 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限長,四季分明。據縣城東北5公里陳家埠鄉橋塘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推測,距今約6000年前縣境就有人類活動。本縣古屬東夷(淮夷)。《尚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正義》: “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 《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未設縣,地屬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屬九江國。西漢,在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邵崗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水集)屬淮南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歸屬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劉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在現縣城北設義城縣,不久廢。東漢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國省,以其縣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婁屬之。 西晉因之,改屬豫州安豐郡,以陽泉屬揚州廬江郡。東晉安帝時省安豐郡,遷安豐縣於原郡治所,屬弋陽郡,其餘縣皆不見記載。《晉書·地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南朝·宋設安豐縣,復設雩婁縣屬安豐郡;又分安豐郡立左邊城郡。齊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舊安豐於霍邱城置安豐州,又立決口縣(後改臨水縣治所在陽泉故城)。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本縣境域時南時北,郡縣廢置無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設安豐縣屬霍州安豐郡,宇樓縣屬霍州西邊城郡'南> 齊曾一度歸南朝。東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復入魏。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 入梁。大同元年置安豐州,屬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東魏,安豐郡廢。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裡灃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此後縣名無變。 五代時期,先屬吳,後屬南唐壽州。北宋,開寶末年(約公元976年),屬淮南路壽州。熙寧中(約公元1073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歸金,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屬淮南路安豐軍。三十二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後改壽州)。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總管府,後曾置淮南行省,尋廢。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後),復置,霍邱屬之。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南直隸中都臨濠府(鳳陽府),後屬江南行省風陽府壽州。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風潁六泗道壽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屬安徽省風陽府壽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屬安徽省潁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潁州為府,霍邱縣屬安徽省潁州府壽州。 民國1年(1912) 8月,屬安徽省第四區(駐阜陽)。民國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8年(1929)12月,中國共產黨在白塔畈領導農民暴動, 民國20年(1931) 2月成立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後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6月,縣蘇維埃。代表會決議改霍邱縣為紅城縣,屬鄂豫省皖西北道區。紅軍撤出縣境後,被國民政府恢復原縣名。 民國21年(1932)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27年(1938)10月,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1940)4月,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1947) 9月,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決定成立南霍固縣(治葉集),轄一鎮四區,一個月後撤銷。民國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本縣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始東北部,分置霍邱、霍固兩縣,屬鄂豫區一分區。民國37年(1948)6月,撤霍邱縣併入霍固縣,增設三河尖市(縣級),同屬鄂豫區一分區。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區域恢復霍邱縣,歸屬如前。5月改屬皖北行政區六安專區。1952年皖南、皖北兩行政區撤銷,建安徽省,霍邱縣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71年3月, 六安專區改名六安地區,霍邱縣仍屬之。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