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
龍興古剎,又稱大龍興寺,俗稱龍興寺,位於鳳陽縣城北面“第一山”下。它的前身是於皇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於此,為朱元璋的發祥地。 龍興古剎建於明興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親自寫了《龍興寺碑》碑文,御書“第一山”碑,制定了一部《大龍興寺律僧法》。明初的龍興古剎,規模宏壯,擁有佛殿、法堂、僧舍共三百八十一間,為我國名剎之一。明清二代,古剎多次遭兵、火之災,規模逐漸縮小。到清末,古剎面積僅有明初時的二十分之一。文革初期,又遭人為破壞。 一九九二年,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復龍興古剎,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一九九三年,縣政府聘請大九華百歲宮住持慧慶法師主持修復古剎。幾年來,先後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樓、念佛堂,改建了大悲亭、太祖殿,共有佛殿、僧舍二百餘間,佔地六十作畝,規模僅次於明初時期,成為皖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重要的旅遊景點。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為龍興古剎、大雄寶殿題字。 又名“大龍覺寺”,是朱元璋17歲出家時的寺廟,故又稱聖廟。1996年寺廟重修,舉行開光儀式時,全國和東南亞各地知名寺廟住持都雲集鳳陽,可見其影響力。龍興寺面積很大,但山門很小,進山門之後要走一條長長的林蔭路才能到寺廟正門。寺里大殿很大部分都是重新修復的,值得一提的是寺廟後山腰上重修的鐘亭內高2.05米、重約4噸的大鐘,是建寺時用合金材料鍛鑄的,鐘的頂部鑄造了一對似龍非龍的叫做“蒲牢”的奇獸,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鳳陽八景之三“龍興晚鐘”說的就是這口鐘。龍興寺的鐘聲自明清起就一天數遍響徹鳳陽城,龍興寺眾僧也隨著鐘聲開始做早晚佛課。十年動亂中鐘亭被毀,幸好大鐘尚存,現在如果在一大早或傍晚4∶00之後到寺裡去,可以趕上盛大的佛課。不過龍興寺里居士較多,一般禁止拍照。 龍興寺,在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築。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初建之時,規模宏大,佔地1282.5畝,向有“僧童騎馬關山門”之說。《太祖洪武實錄》載:(龍興寺)佛殿、法堂、僧侶之屬凡三百八十一間。加之朱元璋御製龍興寺碑文,御書“第一山”碑,更加增加了龍興寺威嚴。當時有人描寫這裡是“梵剎西連萬歲山”,“梵王宮殿屹浮寰”。 龍興寺經過600餘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察其遺址、佈局仍森然壯觀,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築構件足可以證實其當年的氣勢、規格和規模。殿外四口碩大的銅鍋,傳為寺僧做飯所用,不難想像當年寺僧之眾;殿前東西兩側各有古槐,枝椏縱橫,為古寺增輝;殿內陳列有明代銅鼓和銅鑄幽鳴鐘,為皇家寺院的見證。 自92年以來,在九華山佛教界的支持下,鳳陽縣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修建了彌勒殿、大雄寶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經樓和兩側禪房、法堂等各種建築200餘間,已初步形成規模,恢復了往日香火。龍興寺已成為江淮一帶重要的佛教寺廟。 龍興古剎最佳旅遊季節 龍興古剎又名龍興寺,一所有一定歷史的寺廟,經常會有附近的市區遊人過來燒香求佛。所以每逢假期,過年,過節都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所以這時是最好的旅遊佳時。
龍興古剎附近多為小吃,可坐小公交車去城內賓館,或酒店吃飯,如果你要返回蚌埠坐車,建議你坐車去往蚌埠方向,離鳳陽5公里一家名為徽菜館的酒店就餐,那裡口味不錯,住宿也可以,服務更好。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