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祁門歷山閶江

黃山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祁門歷山閶江位於祁門縣城西39公里處,背倚歷山。由歷山發源的彭龍河、古溪河自北流南,匯此出口得名。歷水河穿鎮而過,將村鎮分為河東、河西兩片。始建於宋。既是譽滿中外的祁紅創始之地,也是祁門縣西鄉木材的集散地。 這里山高林密,氣候濕潤,是薪蛇棲息繁衍的理想場所,1876年,黔縣人餘幹臣從福建罷官歸來,在歷口仿效閩紅制祁紅,由於歷口上質好,空氣濕潤、雲霧籠罩、山花多,花葉上熏染了一種天賦的蘋果、蘭花香氣,外國人稱之為祁門香。祁紅自此譽滿中外,歷口的製茶業也由此興起。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口商業日益繁榮形成一個以經營茶葉為主的山村小鎮。距枯牛降自然保護區約15公里。    祁山位於縣城東的閶江之畔,海撥237米,為縣城諸山的最高峰。閶江河水從西面繞其而過,宛若一條銀色的玉帶,在其下游數里原有崖石對峙,流急灘險,曰“閶門”。祁門於唐永泰2年(766年)建縣,縣名就是取祁山和閶門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關於祁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曰“飄舒若旗”。康熙《祁門縣志》中說祁山“石壁崚嶒,飄舒如旗狀”,站在閶江路上遠眺祁山,只見南面的主峰高聳,猶如旗首,山勢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風中飄動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門人倪望重在《祁門縣志補》中寫道:“祁,大也,盛貌”。祁山體勢雄偉挺拔,在縣城周圍的群山之中,更顯其高大之勢,此說也有一番道理。 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遊攬勝的絕好去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棲真岩。康熙《祁門縣志》載:“棲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孫元明棲此修煉”。傳說宋時野仙孫元明紹興中(1140年左右)來洞元觀,居棲真岩,孫野仙盛夏不揮扇,嚴寒浴於溪,為人書偈,禍福無不驗。紹熙2年(1191)4月,無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識得玄中又玄,今朝擺手歸去,笑徹蓬壺洞天”。棲真岩風景很美,古人有詩讚曰:“千層水墨林巒曉,一片丹青草樹秋”。 棲真岩下有洞元觀,原為梅列侯宅,唐大歷中改建而成。洞元觀內有樓、閣、殿、堂等建築,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後改為東嶽廟。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廟毀,又改建為祭祀朱熹的場所。這裡背山面水,幽雅清靜,祁門一些知名文人常來此遊覽。葉元杰有詩詠棲真岩:“孫仙何處未歸來,石壁題詩已半苔,惟有岩花常作主,春風依舊幾支開。” “青蘿線天”為古代著名的“梅城十二景”之一,是青蘿岩和一線天的合稱,位於祁山東麓青蘿塢。此處有岩似青蘿,生南北向,岩下滴水,風吹作響。岩下有一石室,高5丈,闊20丈,中可容百人,旁有湧泉,人稱乳泉,甘甜可口。青蘿岩松蒼柏翠,綠蔭蔽日,岩罅石縫間清泉甘冽,水聲潺潺,古剎掩映於綠樹之中,鐘聲悠揚,景色清幽至極,曾給來此論學賦詩的許多詩人學士無數靈感。距青蘿岩不遠,峭壁崢嶸,巨岩摩天,此處兩道懸崖構成了一條夾壁,僅可容單人通過,鬼斧神工,遊人置身其中,仰首窺視,可見一線蒼天,故有“一線天”之稱。邑人吳雲山詩云:“巨石撐突疑無根,奮怒欲落驚我魂。”巨石凌空,彷彿隨時都有墜落之勢,驚心動魄。一線天中陰影朦朧,使人“仰看不知當日午,側景焉能辨晦明。徘徊薄暮惝忘歸,山外無數雲煙隔”。 祁山也由此留下了許多名家墨跡及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在山東北面的半山腰上,一方為“佛”字,無款識,為篆書陽刻,字體剛勁有力,線條明快,直徑達1.5米左右。其左邊有一方為“山中靈囗”,最後一字和款識由於岩體剝落,已辨認不清。右邊與之對應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題額,不知何故沒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約百米處還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題款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據傳,為“青蘿寺”的高僧修煉參禪處,至今仍能見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痕跡。 祁門舊誌上記載著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塢。據考,此景在祁山東麓,出青蘿岩,沿公路東行約百米處進朱家塢,即珠溪。珠溪寺建於唐光化年間(898--900),宋明兩代又數次修葺,清代毀於兵火。古時,文人墨客常到這裡踏青尋幽訪古。清順治年間祁門訓導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詩,“珠溪曲塢”詩云:“闃然十里隔塵囂,指點招提問野樵;石裂屏開棲二鳳,溪回珠合過三橋;爭誇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遙;花落水流別有異,那聞山外馬蹄驕”。同治《祁門縣志》載,宋紹定6年(1233),知縣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請邑中諸文人學士,方岳曾作詩一首《次韻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風生意長,梅花吹雪入詩香;夜寒記得僧房夢,修竹半窗雲一床。”以其一貫清新自然的風格,寫出了珠溪清麗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後因歷經兵亂而傾廢,珠溪曲塢之景也無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閶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號靴石。《太平寰宇記》載:“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圓丈餘,墜於溪中。”此石自祁山墜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綠,深不見底,稱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過數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頭出露水面,人們俗稱為“大石頭”和“小石頭”。縣人吳雲岫詠相公潭詩:“十里青蘿山下路,野花紅過相公潭”。時至今日,這兩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季,人們喜歡來此憑石躍水,恰似天然浴場。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