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縣
妙高山在縣西22公里處的季家鄉。山上有妙高寺,寺內存祖關通禪師石塔一座和已毀馮揖《忠誠堂詩碑》一通。寺外石岩下,有石窟造像2處,一日佛洞,一曰貓貓岩,共有造像12窟。佛洞第二號“三教”窟,釋迦佛坐蓮 台,下雕蟠龍,兩旁有迦葉、阿難二夾待,為佛像。左壁坐像,博衣闊袖,足著靴,高合髭鬚,執奮,二伺者為道像。右壁坐像,圓頂,大袖,戴冕垂流,執濟,左右各一侍者,為儒像。這種典型的三教窟,在大足少見,在全國更珍貴。 妙高山,雲遮霧繞,巖壑拔峭,竹樹翠綠,障屏皆嬌。千山競秀。萬卉爭妍,其是幽,其色秀,其寺高,“一岩峭翱,勢若雄飛,俗呼口雞公嶺,甚奇特。不數武,中開一徑,兩石旁峙,晃然若門。右鐫土地一等,左鐫山王一尊,像皆斷裂。過此二弓,至山腰,一台橫亙,以石砌成,居然式案。折而西,山逼人面,層層石蹬,計二百五十餘梯,循梯升入山門,楔上橫書'龍台山'三字。大如斗。進韋馱殿,殿右壁立一碑,審視之,乃成化十年閏二月六日,重鐫馮揖宰相記,凡百三十一字,不甚模糊。另刻小字五行,皆詳載陳妙聰舍田之狀,茲不錄,再進而大雄殿,又進而觀音殿剎宇荒涼,內所謂'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勝數'者,蕩然無復存焉矣。” 從這段記述中可知,這是一處宗教衰敗的勝跡。 “妙高,蜀之古剎也。僻處棠治西南隅四十里許。溯其源,自祖關通禪師開闢,迄今數百年矣。”“元妙凱,蘇姓,滬州刺史,棄官遁空門,建寺於大足妙高山頂,人呼為妙高祖師。圓寂後,肉身不壞。”“妙高和尚,大足人。住邑之妙高寺,一室獨處,未嘗出戶,一夕,忽謂僧眾日:'吾將逝矣,可置吾桶中覆之,三十年始開。'僧眾依之,盛以木桶,以竹箍之。屆期桶自開,端坐如生,乃移之龕中事之,幻身尚存。”清李型廉撰記云:“祖師閣,閣像八卦形,高三丈有奇,深廣各二文有奇,中建一塔,藏祖師肉身。”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