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大足石刻旅遊

大足縣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1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到重慶去旅遊,別忘了去看看大足石窟,這兒不但有美麗可親的觀音,神秘傳奇的九龍浴太子,題材豐富的佛經故事,還有生動細膩的牧童訓牛圖,漫步在一尊尊雕像之前,猶如置身於瑰麗的藝術宮殿之中 重慶到大足遊覽很方便,乘汽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於其間。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4—5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武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6-9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大足石刻創於晚唐,盛於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並陳,是我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有石刻造像70餘處,總計10萬餘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為著名。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在藝術上則技藝精湛,充分錶現出我國晚期佛教造像藝術“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徵。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1961年國家公佈寶頂山、北山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萬。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長約1裡,形如新月,名為佛灣的地段上。這裡的石刻群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五代、兩宋,前後經營了達250年。這些石刻像的特點是刻工精細,形像生動,其中最精彩的是幾座觀音、文殊和普賢的造像。 富有人情味的觀音像 觀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莊肅穆。但這裡的觀音,卻典雅秀麗,表情豐富,顯得親切可愛。有人評論說,這明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漢族少女的形象,哪有"菩薩"的味兒!可見藝術力量已經突破了宗教的規範。在編號為136的"心神車窟"裡,一共有六尊觀音、文殊、普賢的造像,每個都有不同的表情,顯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賢坐在大象的背上,身材窈窕,臉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溫柔嫻靜,典雅大方,是一個具有十足的東方美的女性形象。有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對這尊造像讚賞不絕,認為她比世界著名的雕塑維納斯女神更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認為,從雕刻藝術上看,還應數"數珠手觀音”最出色,並稱她為"北山石刻之冠”。這位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成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有人因感到她的表情媚麗,叫她"媚態觀音”。 生活氣息濃郁的石刻群 寶頂山的石刻,在風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這裡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組一組的雕像來連續表達一個或幾個不同內容的佛經故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一組叫《父母恩重經變像》的石刻,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等,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現一個主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相當生動、細膩,並都刻有文字說明。遊人觀看這裡的石刻,彷彿在欣賞古代的連環圖畫。《釋迦降生圖》是頗有趣味的。釋迦降生後,半身端坐於石盆內,旁邊有兩個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條龍的龍頭,正中的龍頭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為"九龍浴太子"。水從何來?原來在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據這種地形是不適於崖刻的,因為日久天長會把崖壁浸蝕。但是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積水從龍頭排走,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這種匠心獨運,不能不使人感到欽佩。 壯觀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它的"千手"(準確數字是1007隻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裡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牧歌式的"牧牛道場" 不少人認為,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場》,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現的是牧童馴牛。牛的犟勁和牧童在馴服牛後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畫得非常真切、生動。寶頂山的石刻還有一個值得介紹的特點,就是它是經過通盤規劃、設計以後,先雕刻出小樣,作為藍圖,然後再擴大雕。好像現在蓋房子先做模型一樣。這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 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誇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務求傳神寫心。強調善惡、美醜的強烈對比,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達意簡賅,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著極人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既源於經典,而又不拘泥於經典,具有極人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凋伏心意和規範行為的義理要求。在佈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於一體,充分體現廠中國傳統文化重鑑戒的審美要求。在表現L,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舊程式,有了創造性的發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藝術生活化的典範。它以其濃厚的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把石窟藝術生活化推到廠空前的境地。在內容取捨和表現手法方面,都力求與世俗生活及審美情趣緊密結合。其人物形象文靜溫和,衣飾華麗,身少裸露;形體上力求美而不妖,麗而不嬌。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各種侍者像,都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寶頂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情景之廣泛,幾乎應有盡有,頗似一座宋代民間風俗畫廊。無論王公大臣、官紳士庶、漁樵耕讀,各類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說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生活畫卷,它從各個側面濃縮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時期的中國對會生活,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約過長期的發展,至此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上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全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