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
王母宮山又稱回中山。在涇川縣城西0.5公里涇、納二河交彙的三角地帶。傳為周穆王與西王母歡宴於山陽瑤池。臨行,對山愛不忍舍,一再回頭觀望,得名。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前105),在山上修建王母宮後,經歷代增修,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上建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王母宮、文昌閣、三清樓、玉皇大帝殿、望河樓、留客處、曉鐘亭、曠如亭等殿宇。二天門上對聯“翠柏赤松,月明瓊島三千界;琳宮見闕,花滿玉樓十二重。”清同治年間(1862-1874)廟宇遭火焚,倖存大安鐵鐘、碑碣、王母宮石窟。現存建築多為建國前後重建。近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日舉辦廟會,滿山春風輕拂,花木似錦,瑤池生香,飛閣凌空。遊人遠眺“涇水碧波”、“瑤池夜月”等美景。詩情畫意,情趣事盎然。 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和其祖廟所在地,位於平涼市涇川縣城西一華里的“回山”之上。始建於西漢元豐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1992年,當地政府與民間聯合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紀殿等主體建築。回山之下,涇氵內二河匯流處建有“回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東王公相會之處。王母宮依山開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層樓窟檐。窟高11米,寬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餘尊,有大小佛龕22個。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約4米,泥塑石胎,體態豐滿,為唐代作品。窟內每壁造像三層,百餘尊,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宮碑碣眾多,其中以“王母宮頌碑”最為著名,有“瑰寶”之稱。1963年,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王母宮石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8月24日,台灣三重市鳳德玉寶殿一行30多人拜謁西王母於回屋,拍得顯靈聖像,翌年同日,將顯靈聖像恭送至回屋安放,並捐資修葺。回山南麓建有瑤池,傳說是西王母的宮庭,為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曾在此設宴招待週穆王這位人間君主。瑤池樹木參天,綠樹成蔭,泉水叮咚,流向氵內河。拾級而上,曲徑湧幽,奇花異草,尤為奇觀。按舊時慣例,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盛會。屆時,四面八方的民眾,紛紛來到這裡朝聖,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我國境內王母宮眾多,但有史料、碑刻、古蹟民俗作證,涇川王母宮是天下第一真宮。1990年後,台灣西王母信徒200多人組成“朝聖團”,考察了山東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涇川回山,最後也決然認定涇川回山遺址才是西王母發祥地。之後十餘年間,台灣道教信仰者來涇川回山朝拜西王母者日眾,先後共有50多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積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為主神兼祖先神,稱其為“母娘”或“金孃”。1999年10月18日,在涇川召開的1999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上,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王母宮“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的稱號,同時授予涇川縣城為“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2001年2月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回山王母宮位於甘肅省涇川縣城以西1華里處的回山之上,景區內主要有王母宮、瑤池、回屋、石窟等四個景點。 王母宮始建於西漢元豐年間,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毀於兵燹,一九九二年當地政府基於弘揚文化、發展旅遊出發,由民間經理會第三次籌劃建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配殿等主體建築,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祖廟所在地,九九年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主神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藥、長壽蟠桃,週穆王、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黃河流域有過積極的貢獻。 瑤池位於回山南麓,相傳是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築“夜月亭”為古涇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圓之夜,前來觀景賞月者,絡繹不絕,瑤池水為天然礦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回屋位於回山之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灣三重市鳳德玉寶殿一行三十餘人拜謁西王母於回屋,拍得顯靈神光。 王母宮石窟位於回屋旁,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距今約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窟內為方形中心塔柱,雕有大小佛造像200餘尊,窟外建築為木質四層凌雲飛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十分莊嚴。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