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王母宮石窟

平涼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王母宮石窟位於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內兩河匯流處,在王母山東北面,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建於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略長方形,形若“凹”,高達12米。窟內造像分三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現存造像百餘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兩旁。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經重修後的王母宮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階和盤山公路,成為道教信徒朝聖的重要場所。    王母宮石窟位於王母宮山腳下。王母宮山,簡稱宮山,原名回中山,很早見於史冊。《史記?漢書?匈奴傳》載,西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使騎兵入燒回中宮”。那時回中山已作為西王母的勝跡而聲名遐邇,北魏開鑿的這一石窟因在其山下,故有其名,與西王母並無直接關係,屬於佛教文化遺存。石窟僅有一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坐落在王母宮山底部灰色砂質岩石上,背西面東,高​​11米,寬12.6米,深13米,中間有底邊為7.6×7米的中心塔柱。窟外有清代三層凌雲木閣樓。 王母宮石窟為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的四面及窟壁的三面均雕刻有石質造像和裝飾物,包括馱有寶塔的白象、千佛、菩薩、力士等,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窟內正壁(西壁)及南、北下層不開佛龕,2米以上為中層,是造像的中心部分,均並列開3個大龕,之上開有一列5個較小的佛龕,最上部刻有一排小佛像。入窟正面雕刻有坐佛一尊,高3.5米,石胎泥塑,體態豐滿,兩側為脅侍菩薩。左右龕各雕高2.6米的立佛一身,左右二菩薩脅侍。現右龕立佛頭部殘損。左龕已塌毀。坐像後壁上的飛天,為北魏原作。 中心柱為石窟精華所在。塔柱下部為四方形,中部為八棱柱形,頂部又為四方形,柱基須彌座高1.2米,柱基之上塔柱下部四面各開一高4.4米的佛龕。東龕有釋迦坐像,龕壁飾有飛天、供養人像,保存較為完整。南龕為釋迦、多寶對坐說法像,西、北二壁均造一佛二菩薩像,佛高3.4米,龕壁上的飛天和供養人像均已剝落。四壁龕楣均飾二龍回首圖案,其下雕刻托重力士承舉。楣拱上部雕刻造像三層,分別為佛、供養菩薩和供養比丘,左右對稱,神態各異,龕外兩側分別雕有佛傳故事。其內容有釋迦與諸佛種象技(北面左側)、釋迦與諸釋種試斫多羅樹(西面右側)、婆羅門為釋母占夢(西面左側)、諸佛捧食(南壁右側)等四幅。另外四幅在前壁坍毀後改造洞窟時罩在牆內。中心柱中部四角各雕白象,馱三級佛塔。塔柱中部收縮為八棱柱形,每面3米見方,開小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楣上雕千佛一周。 王母宮石窟內現存的上至北魏下至清代數百個栩栩如生的石造像,體態優美生動,刀法樸實流暢,反映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才能和智慧,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佛教藝術的珍貴史料。 洞外三層飛簷樓閣與洞窟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巧奪天工,整個建築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青山綠水,煙霞繚繞,玉雕翠砌,琳瑯滿目。 閣樓一層有小洞三孔,中間是釋迦牟尼塑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現已殘)​​。二層有小洞一孔,內塑準提佛像。三層為白衣菩薩閣,門欄有“無人無我觀自在,非色非空見如來”,楣為“大慈大悲”(現均已毀),閣樓明柱有抱對三副: 其一:日轉星移蟠桃讓與野桃紅 冬盡春始瑤草變成芳草綠 其二:望大海祥迎夸父峰頭彤彤日 顧崑崙瑞繞王母宮頂皚皚雪 其三:回中顯王母靈氣千轉百繞戀涇汭 安定賴布衣俗手萬紫千紅掩阮共 聯詞融涇川地理、歷史、文化、民俗於一體,透視著古老而神秘的涇川特有文化,陳述了涇川的地理風貌,表達了涇川勞動人民的歷史功績。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