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
大象山石窟在甘古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有一座山巒拔地而起,名大象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樑畫棟綠樹掩映。山中懸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象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一直到唐更趨完美,其中甘古大佛釋珈牟尼佛造於盛唐,身高23.3米,腰寬10.4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體魄雄偉,斜披袈裟,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地迎接來往遊客。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走廊,廊上窟龕相連,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 大佛石窟開鑿確切年代無從稽考。據有關資料和出土文物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甘肅省博物館石窟藝術專家曾對大佛詳細觀測認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見,甘谷大像山石窟始鑿於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規模完備,先後經歷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闊10.4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頤面豐滿,雙耳垂肩,螺發肉髻,體魄雄偉,斜披袈裟,唇旁短鬚呈蝌蚪狀,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地迎接來往遊客。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就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近正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像山窟龕的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大像山為歷代文人墨客攬勝之地,並留有眾多讚美詩詞。晚清吳可讀詩讚:“地因迭勝翻宜僻,景以深幽不壓堂。一結更饒江上韻,萬山深處白雲封”。近人高一涵詩讚:“尺五連天大像樓,一川景物望中收”。每年逢農曆四月八日有廟會,會上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及物資交流,遠鄉近村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前來游山。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加“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稱“大象山”更為確切,但當地老百姓仍習慣稱之為大像山。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像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