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驪靬遺址

金昌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驪靬遺址處在永昌縣的者來寨村,距縣城西南10公里。漢初,這裡曾設驪靬縣,屬張掖郡,唐人顏師古所校注《漢書》載,“黎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大秦國即指古羅馬國;《後漢書補注》載,驪靬縣為“驪靬降人而置”;《晉書》載:“涼王張祚遣將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此外,《隋書》、《大清一統志》、《五涼志》等對驪靬的方位,驪靬戎(即羅馬軍後裔)活動情況都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 驪靬遺址現僅存28米長,3.8米寬,1.5米高的一段殘垣,夯層在15--17厘米之間。南依祁連山(又稱南山),西鄰焉支山(又稱大黃山),從祁連山中發源的者來河從中流過。者來河現水量甚小。如今,者來寨為一自然村。 在永昌縣南城頭312國道旁高高的基座上,聳立著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塑像,他們目光深情地眺望著遠方。二男一婦,中間的長者,高鼻樑、捲髮,長袍古裝。左右的一女一男壯實的身材,深凹的眼窩和捲曲的頭髮,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來自西域的百姓。這是當地政府1994年12月特製的紀念性景點。 塑像前面的一方黑色花崗石上刻有四個大字:“驪靬懷古”,塑像背後的台基上有一塊黑色花崗石碑文:“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集七個軍團之兵力入侵安息(伊郎一帶),在卡爾來遭圍殲。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經多年輾轉,於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從大月氏匈奴歸降西漢王朝,被安置於今永昌縣者來寨。漢稱羅馬為驪靬,故設驪靬縣,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 驪靬人英勇善戰,東晉時曾戰敗前涼大將和昊,威震隴右。後漸與漢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為華夏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討伐匈奴郅支單于,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陳湯等人在這裡發現了一支奇特的軍隊,他們以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城外有重木城的戰法。這一戰法當時只有羅馬軍隊採用。為此,歷史學家們認為,這就是在卡爾來戰役中潰退並已失踪17年的一支羅馬軍的殘部。隨之有了歷代史書所記載的漢王朝在今甘肅省永昌縣之南的祁連山麓置“驪靬縣”,專門為這批古羅馬降人修築古城堡的記載。在者來寨有一方亭“驪靬亭”,亭正中立有一塊大石牌,上刻“羅馬東征軍歸宿碑記”。碑上記載有: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羅馬東征軍在卡爾來遭圍殲,突圍出來的約6000餘人,回國無路棲身深山,尋機東移,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經多年輾轉,一部歸康居,一部歸大月氏。漢初元五年,康居將這支異軍借給西移的匈奴郅支單于,以脅鄰國。後,大月氏發生內亂,寄生大月氏的羅馬人聞訊轉移至驪靬軍的主力……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即公元592年,鑑於驪靬人已被漢人同化,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番和縣,驪靬建縣共628年。在者來寨大路左邊村中心即是“驪靬遺址”所有地。縣政府已在遺址前立起了石柱,用鐵鍊圍起加以保護,古城牆正中豎有一石碑,上刻“驪靬遺址”四個大字。碑的後面也刻有碑記,敘述建驪靬縣城的經過和歷史。現在驪靬遺址城牆殘存部分長不過30來米,高不過3米。在永昌縣城西10公里,有個富饒美麗的地方叫河灘村,又叫南泉。這裡有20多戶羅馬人的後裔。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