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市
明代是納西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較開明,不閉關自守,積肥極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交中原名士,從內地引進文、醫、教育、建築、開礦、工藝製作等方面的人才俊傑到麗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衙署”,麗江古城很快成為了麗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堂、家廟、萬卷書樓、玉音樓等。 木府門前的石牌坊,用採自下虎跳金沙江邊的漢白玉建成,寬9米,高約18米,4根石柱撐著牌坊上的碑、椽、簷和坊蓋,匾額上鐫刻著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這座結構宏偉、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築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座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東方屬木,太陽和木為納西東巴教中的崇拜物,亦為皇帝所賜納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築採取了座西朝東的走向。古城周圍不築城牆,據說是因為木土司居於城中,一築城等於“木”字加個框成了一個“困”字,無異於把“木”困住。 木土司背枕獅子山,山上遍植柏樹,如今獅子山上還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樹林,它就是“麗江十二景”之一的“黃山古柏”除了這一片古柏林,當地民眾在20世紀50-60年代義務栽種的大批柏樹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鬱鬱蔥蔥的樹林。在獅子山極目下望,古城櫛次鱗比的民居瓦房呈現出一片與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蒼蒼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畫。 木土司的府第雖有王者氣度,卻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將府第建於城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從四方街這一商貿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 木土司的宮廷式建築在明代已蔚為壯觀,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滇遊日記》中就曾驚嘆“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達千餘戶,民居建築頗具規模,徐霞客曾描述當時麗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民居繁盛之景象。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