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通海秀山

玉溪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秀山位於通海縣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相傳漢之句町王毋波站在此闢山林,建古剎,立亭園。經千百年來歷代的擴建修繕,逐漸成為名聞遠近的遊覽勝地。 通海縣城臨水依山,秀山緊靠其南,俯臨城鎮,點綴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鎮屋舍儼然,後有秀山群峰列翠,頗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錢南園在其《雨宿通海》中云:“孤城臨水背依山,記在江南煙雨間”,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點。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廟,今已廢。據說系大理國王段思平所建,原鑄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廟之東,為三元官。據縣志載,宮內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關它的傳說,卻引起騷人墨客的佳興,為之題詠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據稱此寺始建於五代,擴建於大理國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九年(公元1249年)。寺內有元碑,年代久遠,古色古香。寺內供奉神僧李畔富,傳說他是新興州(玉溪)人,到通海削髮為僧,因見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穡艱難,於是他開鑿落水洞,讓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現良田萬畝,百姓安居樂業,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楊仲瓊有詩讚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錫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無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內尚有磚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塊,中凹可蓄泉水數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澗,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鮮美,雜樹豐茂,畔富坐化墓位於其間,有明崇幀年間刻石。 年代古老而規模最大的建築是位於秀山峰頂的湧金寺。相傳起於西漢,時稱青山寺。晚唐及元時擴建,更名湧金寺。其寺字規模宏偉,殿閣雅麗,山門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樹樹若頎,令人心曠神怡。入寺,正中為“秀山古柏閣”,其名乃書法家許弘勳題書。並懸有郡人,法家闞幀兆書寫的匾額“千峰翠”。閣有圓門,面北而開,高瞻遠望,使人胸懷為之一爽。兩側是聯甚豐、許弘勳題的“湖空山氣靜,閣回樹光寒”,以其江瀟灑的筆法和典麗的詩意引人注目。 還有一副雅俗共賞的回文對聯: 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 寺內最為人稱許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蒼勁虯枝,宛若一個垂須飄髯的長者。香杉蔭森蔽日,撐霄拂漢,巨幹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據說六棵香杉乃元僧鐵牛手植,距今已600餘年。遊人會聚最多、建築十分考究的是清涼台。台始建於晚唐,歷代重修。寺處山之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光依稀可見;寺後則山巒起伏,涼風不斷;寺內花木繁茂,積翠凝香。寺門有懸聯,恰道出了進入此寺的感受:層台雲斂雙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門向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競妍。再往北,是一間高朗的殿堂,堂外為木欄長廊,清風徐來,山光照檻。在此簡檻寄興,飲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頓覺爽氣襲人,清涼無限。正庭再往東,即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杏樹,如巨傘長臂,使庭中綠蔭遍地。樓前懸匾“風流天下聞”。紀念諸葛武侯的對聯則懸在中樓,其聯雲:“千秋出師表;​​五月渡瀘人。”秀山建築的設計與佈局頗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橋東有捐秀亭,枝葉拂著亭沿,確是“秀色可餐”。在竺國宮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談心的綠杉亭。在紅雲殿的西側有通翁亭,海月樓之西有“寄亭”,清涼台下東側有“三才亭”。慈仁寺之東北山頂有“曼倩鴻亭”,清人有聯雲:“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飛渡花湖秋”。由清涼台往西行,幽徑逶迤,翠筱夾道,與西山相對的松林裡,便是“鳳儀亭”。昔人贈以美名曰“鳳亭花雨”。今修復,且立地震紀事碑於亭內。 登山遠望,何可無樓。秀山的樓房,均面北向湖而建,且都包孕於幾個主要寺廟之中。“海月樓”建於清涼台之左右側。“天鏡樓”位於鬥天閣之前。“還鶴樓”在“桃源深處”,乃通海名士闞禎兆隱居之所。竺國富之西側即為“海月樓”。庭中茶花桂樹,清香撲鼻。月夕花朝,登樓遠望,一碧萬頃,水天一色。秀山特有的風光與建築,激起歷代文人墨客為她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匾聯,使秀山更顯得典雅高潔,文采風流。紅雲殿內曾有兩株茶花名“寶珠”與“宮粉”,《徐霞客遊記》中曾譽之為“南濱之冠”。明詩人楊慎與同年繆碌溪等人,常吟詠於山色湖光之間,並特地寫了《秀山觀茶花》一詩: 山茶競開如火燃,山城淑氣銷寒煙。 幾經南國芳華遠,忽憶上林花信前。 茶花早已不存,而茶花詩卻流傳至今。在通翁亭中懸有楊慎另一首七絕: 海螯江蟹四時供,水蓼山花月月紅。 自是人生不行樂,蓴鱸何必羨江東。 詩人對通海秀山的深情,真達到樂不思蜀的境地,而秀山也藉詩人的佳句名傳四海。清涼台不僅是因為氣候宜人,建築雅緻,更由於這裡匾聯琳瑯滿目,妙語如珠。闞禎兆題書的“惠我雙湖”,氣魄宏偉中透出靈秀之氣。邑人趙城則以一副用典貼切,對仗工整的對聯受人讚賞: 萬古此崔嵬,社當陽沉碑漢水,殊嫌多事; 百年直瞬息,林處士放鶴孤山,頗覺可人! 湧金寺內,石碑林立,書法薈萃,值得一觀。立於明洪武十年(元宣光七年丁)的《普光山智照蘭若碑》,記鐵牛和尚及王氏一門開拓普光事蹟甚詳,碑陰所記畝積單位及價格,實為滇南重要的經濟史料。碑載寺建於道隆年間。道隆,為大理國段祥興年號,足證大理國時代,秀山確已建寺。 秀山,林木扶疏,幽深靜溫,春日雜花生樹,夏日樹影幢幢,秋日紅葉蕭蕭,冬日枝幹奇倔。山之四方,樹木各異:山北之麓,翠竹如屏,在崎嶇的小徑上,白晝猶昏;北西山腰,則蒼松古勁,掩映天日,分外幽深;山之西,密林覆蓋,灌木叢生,人跡罕至,幽僻寧靜;山之東,杉羅樹及栗樹,青翠欲滴,幽閉漫步最佳;山之南,則古松新松如幢幢翠蓋,濤聲不絕於耳,頗有幽雅聆曲之妙趣。 解放後,秀山得到保護髮展。1962年朱德元帥重登他20年代駐軍清涼台時游過的秀山,留詩一首: 秀山雄城後,林茂似玉壺。 此地文物盛,花樁百樣殊。 通海秀山在明朝時曾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蒼山共稱雲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漢代在此闢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元、明、清進為佛教勝地,民國時期置為公園。經千百年來的擴建修繕,逐步成為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1987年12月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秀山公園位於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禪院森森,曲徑通幽。秀山公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萬壽宮、鬥天閣、湧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築群。1.普光寺現存殿字建於元代,正殿屋架為斗拱式結構,呈典型蒙古建築形式。寺內有元代為紀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樸莊重。東院內就山岩鑿有洗缽池,池上方岩縫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於池中,叮咚不息。2.清涼台原名清涼寺,元時高僧鐵牛禪師所建,經歷代增修,具現在規模。由魯賢飼、桂香殿、海雲樓、藥王殿、蓬萊閣。武侯詞等連成一個四院三通的建築整體。寺院地勢高峻, 四圍綠樹掩映,背山面湖,涼鳳不斷。此處確是一個無暑的清涼世界。3.湧金寺俗稱大頂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方建築,因山勢如“地湧金蓮”而得名。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進,殿字宏深,寺門雄踞於半圓形石階之上,“湧金寺”3個貼金大字雄渾莊重。正中為秀山古柏閣,此閣全部木結構,奇巧無比。大雄寶殿塑三世大佛,慈顏善面,體態勻稱。殿前“白馬”、“黃龍”、 “法海圓明”3座坊立於東、西、北三方。大院中來柏蒼勁,茶花吐艷,元杉噴香。宋柏、元杉、明玉蘭被稱為“秀山三絕”。湧金寺左廂是一套院,門上有一別緻的小匾,上書“這裡來”,進門更是清靜的一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這裡來”院內有明玉蘭、牡丹、芍藥等名花奇草,進門就讓人感到滿院芬芳。” 4.白龍寺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後山的唯一建築,寺院方樸典雅,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近年來擴建了部分享閣遊廊及服務設施,引水上山,鑿池培植荷花及各種花卉草木, 成為秀山公園又一新的遊覽點。秀山之秀在於綠,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蓋得嚴嚴實實。山北麓翠竹萬桿,山坡上去木展秀;山西密林間灌木叢生,野花點點;山東面奇松參天,杉栗蔥翠;山南松林似海,濤聲如吼。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爭榮鬥艷,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方柏森森,綠杉撐天。 秀山不僅有山川之秀麗,更有歷代墨客騷人、 學者名宦之吟詠,使秀山成了“匾山聯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聯碑刻有200余副(塊),這些匾聯碑刻,洋溢著詩情畫意,書法均屬上乘之作,使詩、書、畫與景和精美的建築珠聯璧合。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