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會理古城

涼山彝族自治州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會理古城位於涼山州南部,總面積4500平方公里,總人口40多萬人,是座有二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現為省級文化名城。縣城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稱,是全縣經濟、政治、幕行,距西昌市185公里。 主要景點有:  鐘鼓樓,在城內十字大街,建於清雍正12年,總高22米。鐘鼓樓雕樑畫棟,朱柱挺拔,鏤空雕花,做工精細,造型優美,十分壯觀。 贏洲公園,位於城內西街,原為明代鄧指揮所設水牢。清末,由幾省會館闢為園林,1980年修復一新,新建駐鶴亭、金鏡閣、藕香橋、玉華池等。 武候祠,位於城北老街子,明嘉慶年間建,清代兩次重修,歷經五百餘年,迄今保存完好。該景點古樸典雅,雕樑畫棟,美麗壯觀。 東嶽廟,位於縣城南門外,清鎮撫週冕建,為四合院佈局,以彩繪浮雕見長,主體結構至今完好。 景莊廟,位於城西埡口小山崗上,重簷飛閣,古木參天,為明代永樂年間官吏李毅建,迄今風物猶存。 經軍長征陳列館,設於城內北街文化館內,館內陳列紅軍巧渡金沙江、召開會理會議、建立蘇維埃、打富濟貧等大量圖片實物,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 碑林,設於贏洲公園金境閣內,收藏有明朝狀元楊昇庵、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近代知名人黃炎培、郭沫若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聶榮臻等的墨寶31。 文塔,位於城南,距縣城約五公里,始建於明末清初。塔層九級、高約十丈,並有生活設施。

特色

會理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很有地方特色。 (一)會理境內還居住有不少其他民族,大家和睦相處,共同生活。飲食文化習俗,通過融和、交流、改進已是大同小異了。對於主食品本著地方主產原則:高山區以蕎麥、玉米、馬鈴薯、豆類為主的主糧,每戶人家必備有“火塘”,上懸“鐵鼎鍋”,下設“銅鑼鍋”煮食非常方便;平壩河谷地區,主食大米、豆麥、紅苕等。加之還有生長在山區、半山區的多種菌類植物、果品等;還有本地特產黑山羊、黑肉雞、黑豬、鴨鵝等。也還有盛產乾河、池的多種鮮龜;更有每年自養的豬肉,加工醃製臘肉、火腿、香腸、封肝等。居家還有各種曬儲的多種干菜(幹蕨苔、幹綁菜),以及壇裝泡菜等。這些產品為本地發展飲食文化,提供了豐 富的物質基礎。 (二)會理飲食,習慣於每日兩餐製。實際為達到吃飽吃好的目的,往往是五餐製,(即是另加“過早”、“過午”、“宵夜”)。農村忙時有的競吃到六餐以上。旅客行人在沿途遍布的小食攤點也可以吃到各種食品,絕對不會受到飢餓。 (三)會理素有好客的良好風俗,宴客無虛意,每辦必求豐盛;宴席多種,花樣百出,民國時期,專職廚師,僅城區就多達五六十人,另有長於此道的準廚師人員更多,從事飲食業的人數,如加以統計,當是成倍增加。而飲食尤為註重質量,飲食業要亮招牌,廚師要顯手藝。概括言之可用精良二字表達。 (四)會理食品,素宗川味,與毗鄰雲南口味迥異。重在選料配菜,色調鮮明,用炒、煎、乾燒、熏、泡、爆等方法為主,講究色、香、味、形,以味多、廣、厚自成一係而著稱,注重“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 (乾燒、酸、麻、辣、魚香、煸、怪味、椒麻、紅油)。要做到這些廚師必須具有“紅案” (切、炒)“白案” (做麥麵糕點)雙重手藝,“叨”要學會美化刀法(食品雕刻便成為供欣賞的藝術品),斬切刀法(切、批、片、斬、剁、削、劈、剖、削等二十多種刀法),還必須學會推切、拉切、鋸叨、鍘切、滾刀切等手法,處理食品時視需要片(推刀片、斜刀片、反刀片、滾刀片)絲(頭粗絲、二粗絲、細粗:絲、麻線絲、銀針絲)丁(小方塊)塊(菊花塊、荔枝塊、梳子塊等)。煎炒時要掌握好火候,保證食物的色香味。白案師付要掌握發麵、拌餡,加油抓酥、要能使食品皮薄餡大汁多,肥而不膩,清香可口。 (五)會理食品加工器皿是以銅、鐵為主,幾乎每戶人家都離不開銅、鐵原料的製品(銅鍋、銅燉缸、銅燉缽、銅罐、銅吊鍋、大鐵鍋、小炒鍋等)另外還普遍使用衫木甑、木甑作為蒸飯器皿,還有衫木片蒸籠,也有用銅鍋、銅罐煮飯的。盛食品用兵一般用本地燒製的白瓷或土陶碗、缽等,置辦筵席講究用江西產瓷器,最少得用本地產白瓷器皿,因此有出租碗行業,城區就多達五六戶,每遇喜慶、婚喪筵台多時,可以租到兩百多桌器皿碗、銅缸缽、鋼酒器等)也還可以租借到桌椅板凳,由此可以看出極盛景象。 (六)會理糧食製品主要有大米製品餌快、米粉;糯米製品幹糍把等。餌快起源於雲南,流入會理後,已成為民眾喜歡的食品之一。但餌快製作必須選擇米質為前提,某些品種的米製不成餌快。此外還有水質等因素,會理餌快南區的最好(松坪關),縣城老街鄉?d?d帶(高煉堡)較好,向北走過了益門鄉就制不成了。米粉造型粗壯,與雲南東北部一帶相似(昭通附近諸縣),食用只是口感好,不甚入味。至於其他好糧食製品還比較多,以後當祥加列出。 (七)麵粉製品種類更多,不少食品可以反映出來自四面八方的製作方法和飲食習俗,南北各省的麵點的特點都能體觀出來,後面在祥述食品品種時就能看到。 (八)會理飲食文化除食品外,還離不開與之關係密切的酒。我門從民國時期的情況看來,當時城鄉烤製白酒的酢房競多達數百所。烤製原料用高樑和玉米,以純度高的蒸餾白酒為最好(俗稱“升酒”)。大約在民國二十五年以後貴州人李化成從雲南來,於今大北街開設“九重春”酒店,開始傳入“肥酒(後稱竹葉青)”“香花酒”(桂花酒”),群眾非常喜愛,從此廣為流傳遍及各鄉村。經營酒業的店戶遍布各地,民國中期的統計數字顯示僅就城區而言就有100多家。可以說城鄉酒店林立了。再從烤酒業的發達相應的是小食品行業也發達(有酒店必備有各種咸臘食品,最少也需備有糕點、瓜子,花生之類食品)。 從以上一些瑣碎材料的追述,不難看出會理在飲食文化發展過程的痕跡,充分反映了一段時期物阜民豐的景象。當然在封建統制階級壓榨下的另一面,廣大群眾遭受到重重剝削的悲慘情況絕不能忽視它,本文僅就飲食文化而言,只能作一些歷史事實的追述,是非功過就不能主觀評說了。為更進一步表明會理飲食文化發展的演變情況:下面再分類組織一些瑣碎資料提供參考。 家常食品 家常食品品種繁多,根據季節、產品的不同而有變化,也與各戶的經濟情況而有別,但是大同小異都不外這些食品的製作方式。 (1)汆飯城鄉群眾都喜用雞蛋、酸菜、肉末、鮮蔬菜(包括野菜)汆湯加入米飯食用,這是處理上頓剩餘冷飯的最好方法。特點是:熱、有湯有菜。 (2)菜飯菜飯品種多主要有: (一)青、白菜燜飯用青、白菜加入白油用半熟大米或糯米,置菜於底層上覆米粒以文火燜熟食用,和東南各省的菜飯有相似之處。特點是:油、香、熱、糧菜共食。 (二)馬鈴薯、四季豆燜飯選用馬鈴薯和新鮮四季豆,以白油或生臘肉煉熟加水覆蓋半生米飯,文火烘燜,起鍋前必須加花椒末、鹽再攪轉就可食用。特點是:油、香、味濃。 (三)青豆燜飯春季碗、胡豆上市時,選豆米(胡豆包括留有白殼和全青豆兩種),先以生火腿或臘肉放鍋內煉熟煉香後,面上覆以半生米飯,加少量水,用文火烘燜而成。要求達到肉、飯不糊,顆粒油光、噴香、熱和的特點。 (四)酸菜餌快會理食用餌快,民國前期多用糖水煮加撈糟(包括市場小吃),居家食用鹹味餌快,多用酸菜(咸青菜、鹽白菜)肉片同時下鍋氽制。這和雲南的氽肉餌快一個樣式,達到湯清、味鮮的特點。 (五)青豆米粑春季用青胡豆米先煮加入紅糖水,漬透使與糯米麵混合:揉攪捏成筒狀:再以刀均勻切片(每片內部含有豆米),然後用鍋加油炸、烙而成。也有用椿尖(香椿)拌後已煮熟青豆米、揉拌成全鹹味的筒狀(要加入花椒)切片,炸、烙而成(青豌豆亦如然)。要求耙面不糊、金黃色、香、軟和。 (六)黃花粑春天開遍各處的清明菜嫩花蕊,經過手揉細後,加入糯米麵和糖水,揉成筒狀切片烙製而成。本品特點是清香撲鼻。 (七)柿花粑秋冬季節,選扒柿子(俗稱柿花)剝皮、揉稀加入包穀面或糯米麵、做成窩窩頭(中間凹、帽形)蒸熟食用,也可做成餅烙食。本品特點是不加糖而取柿糖汁味、能果腹。 (八)湯園是居家常見食品,以糯米麵為原料,用豆沙、花生、芝麻末加拌豬油或雞油白糖攪拌為餡心,然捏、包入面內,揉勻,放水中煮,湯園熟時必上漂就可食用。湯園又有造型大、小之分,大湯園俗“大元寶”農村多做成每碗僅裝四個的大型湯園,城市居民多做小型(每碗裝6?d8個)。另外還有不包餡的實心湯園大的煮熟後,放入盛有黃豆麵的盆內打滾,均勻後裝碗內加糖食用(即俗稱“牛打捻”)。小的加撈糟稱為“小湯園”。 (九)歡喜團湯糰原料,做法一樣,只要求面料不過浠,用蒸的方法製成。 (十)餃慶用大米麵粉為原料,揉和後包心蒸熟而成。 (十一)乾米糕用大米或糯米麵粉,逐漸拌水,攪揉均勻,不浠不干成細顆粒狀放甑內灑少許水,加紅糖細粒灑面上,又再加米麵一層,同樣灑水加糖面,(可加至4-5層)頂層灑蜜餞顆粒及糖蒸熟而成。要求糕不散、軟和。 (十二)麵湯(面塊)四季都可食用,有甜水、混菜煮兩種。甜水面塊多切半塊狀,要配好調料(酸、麻、辣)、要求面塊筋絲好、味道濃。混菜煮的就根據材料而有很大區別。一般只混?d?d樣鮮萊同煮,少數講究的多選在夏、秋季節有瓜、豆、雞宗苗上市時,加入火腿、鮮肉做湯,揉麵必須用力及重複多次,切成條塊狀,拉麵入鍋,要做到大鍋面塊,筋絲好、不濃湯、鮮甜可口。 (十三)米涼粉用大米浸泡磨成漿汁放鍋內煮熟成糊狀,加入清石灰水攪勻置入碗內即成。可食甜、咸兩種口味。甜的要選較嫩的加糖稀(俗稱涼糕),鹹味的要求有筋力不沾牙。 (十四)包穀粑鮮包穀粒經過磨漿,發酵成清漿糊狀,烙吃還可放雞蛋調勻烘烙;蒸吃用包穀嫩葉攤漿蒸熟而成。特點是有濃郁的包穀清香、不沾牙、不沾葉。另外也有用同樣方法以蕎麥高樑等原料製成糕的。 (十五)軟炕粑(鍋攤兒)用麥麵粉調漿加入糖(甜味)加韭菜節、蔥節鹽(鹹味),放少許油抹勻鍋面,向周圍徐徐放入成為鍋圈狀,以微火烘成。這是居家解決飢餓的最方便食品。 (十六)洋芋糍粑先煮熟洋芋,撕去皮壓成糊狀,再加麵粉或糯米粉揉拌,再加花椒、鹽調料,做成餅狀,用油炸或烙而成,要求做到粑發泡、磁性大、麻而香。 (十七)粥會理居家亦多煮粥。原料不同而多品種,大米粥、糯米粥、包穀粥、紅苕粥等。糯米粥有加入百合、皂角米、銀耳、燕窩等,品種繁多,要.求清稠適度,無生米粒。每年臘月各戶必煮的“臘八粥”,是集大米、豆漿,臘肉丁、青、白菜、紅、白蘿蔔等八種以上原料共同煮出,與西北各省相似,應是北方的習俗傳入。 (十八)重陽糕於九月重陽節期間蒸製的糕餅。是以發酵麵團做成有洗沙包心、扁園體,鎖邊的糕。面加糖稀及黃豆麵,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十九)端午煮藥根每年五月端午節除食用其他物品外,每戶有煮藥根的習慣。原料須有臘肉骨、鮮豬肉蹄等煨湯加入本地產多種藥材共煮(牛蒡根、蘭花根、沙參等),確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此外品種還多,下面面市場小吃還會提到(與家庭小吃制法問樣)這裡不再多加重複。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