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
恩陽鎮位於巴州區西南,佔地3.5平方千米,東鄰宕梁鎮石廟鄉,南接茶壩鎮萬安鄉,西靠漁溪鎮青木橋,北連雪山鎮八廟鄉,距巴城二十餘千米,唐巴公路橫穿鎮中,一九九二年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是巴州唯一的大集鎮。 歷史悠久的恩陽鎮在南朝梁(公元五二五年)始置義陽郡、縣。隋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更名恩陽縣治,其名延用至元功祖至二十年(一二八三年),後省入巴州轄。前、後設縣治達七百五十多年。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反“三路圍剿”勝利後,在此設儀閬縣蘇維埃政府治,後改為“恩陽縣蘇維埃政府”治。此時的疆域,東起平梁,西至柳林,南到玉山,北達上八廟,轄一鎮十區,三十七鄉,三百八十一村,人口約三十萬餘。 現恩陽鎮保存完好的古老街道28條,革命舊址多達17處,舊址原貌未改,均樹有保護標誌。 恩陽鎮古巴人聚居區,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7公里處,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3.3萬。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厚重的紅軍文化是恩陽鎮一大亮點,現鎮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舊址八處,遺址五處,石刻標語數十條,均屬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在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據《巴中縣志》載,恩陽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今巴州)。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1980年設鎮至今。 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於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恩陽鎮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於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牆面的騎門櫃檯,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繡樓,有效地保護了古街道封閉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機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侵蝕,也較完整地保留了恩陽河河埠,洗衣台、釣魚石、拴馬石、通往河邊和後山的綠樹掩映中的青石小道。 恩陽老場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築,多為二進式或三進式小四合院木結構穿鬥、木柱檁梁、雙檁雙掛、青瓦屋面多為二層,牆身多用竹蔑土夾牆,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並向外伸出木質騎門櫃檯,便於經商售貨,建築口面較窄、進深大、內開天井,大戶人家則有一進兩個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花園、假山,書香門第則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恩陽老街民居建築的窗櫺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分格類,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形神各異、多為蝙蝠,寓意對生意興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還有一種就是對鹽的珍愛,因為蝙蝠吃鹽,又名“鹽老鼠”。多家窗雕,不難看出是經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分件雕琢成型後,鑲嵌於固定位置,入槽合縫,構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 從恩陽鎮的歷史沿革、地域環境、獨特的山、水、街市相融一體的風貌和保存完好的高低錯落、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以及沿街而建的木柱檁梁、青瓦板壁、穿挑出檐的古樸統一的川東北巴人民居建築特色,青石板街面,高低不等的石梯,大小街巷,輔以東南西北的祠廟洞閣,以及與人氣生氣相映成趣的繞城河流,足以說明恩陽這座大巴山深處的巴人古鎮歷史遺存豐富、鄉態環境獨特,反映了川東北地區城鎮發展的脈絡和古巴人傳統遺風,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有很高的科研和建築藝術價值。 夏日黃昏,餘熱尚未散去,最好的納涼之地就是石板橋。向身後看,無數吊腳樓沉浸在暮色中,微聞小鎮人家密密私語。前方是迷濛的山野,千年黃角樹吐出涼意。腳下水汽蕩漾,和著不知青蛙還是鯽魚的弄草聲。農人牽著水牛,從橋上經過,走向小溪盡頭。
魚是恩陽的一大特色,如果回到巴中,可以吃到正宗的棗林魚、南江黃羊。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