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市
天印山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嘉陵江畔,與印山公園隔江相對。 天印山地勢峻峭,頂平三四丈,形如篆印懸空,名曰:天印高懸,為武勝縣八景之一。登上山頂,縱目眺望,四野新村盡收眼底。滔滔嘉陵蜿蜒東來,江上舟船爭流,客輪汽笛長鳴;公路依山傍水,車水馬龍;絲綢樓上手可摘星辰,松濤樓內學子仿一鯤。高大的廠房,擎天的煙囪,裊裊炊煙,隆隆機鳴。城中夜景,萬家燈火,群星爭輝;曉日山上,嵐光四射,環山周圍,名勝古寺、旅遊景點星羅棋布。 山之東有“立石千霄”,峰頂一巨石,卓立四丈,下端尖銳,終古未頹,孤樹蟠其巔。清光緒定遠知縣姜由范有詩云:“忽從空處現奇觀,怪石千霄峙遠巒。縐透本因山水秀,孤高始覺地天寬。低頭願作千迴拜,頑性休將一例看。俯視煙嵐齊聳翠,劍峰矗立碧雲端。” 千霄之西,松柏蔥鬱,蔭天蔽日,紫氣騰騰,溪橋流水,潺潺成韻,林間鳥語,空谷回音。林中隱寺名東山,如建於明天啟年間。清代福建寧化進士周紹縉遊此題詩:“谷日春融曉氣清,春光滿放一天晴。野田冰破牛蹄滑,官樹風和鳥舌輕。近水漁家常聚罟,依山麥壟半成耕,政閒不礙尋僧興,時向留題寺裡行。” 山之西,高聳的教學樓金碧輝煌,校園綠樹成蔭,書聲朗朗。山之北定遠(武勝縣)古城中心鎮寬敞的街道、整潔的鋪面、熙攘的人群,與山之南雞鳴鴨歡魚兒躍、豬肥羊壯人兒歡的農民新村交相輝映,錯落成趣,恰似一幅清明上河圖。 天印山之下有龍嶺,石肖龍潛於江中,水涸龍現兆豐稔。明萬曆年間人鐫“石龍獻瑞”於壁。清代四川大足人江國霖亦書“郁青涵碧”以壯其景。“石岩深處識潛龍,百里嘉陵逗遠峰。淘盡江波春有影,噓開雲氣野無踪。敢同化鯉稱神物,也兆多魚慰上農。破壁何年始飛去,千秋遺跡水融融。”定遠縣令備稱龍嶺之神奇。 山頂之陽有九洞,洞寬五六尺,深丈許,每當曉日初升,雲蒸霞蔚,陵谷變色。明朝監察史張一鯤自號“九洞居士”,年少在石洞中設榻潛心苦讀,與其父張登仕、學友田損之、田子壽四人同住洞內,相互砥礪切磋,朝夕相對,六年不輟,全都進士及弟。張一鯤於山頂取“登東山而小魯亭。“九洞居士”張一鯤於萬曆丁酉菊月所作《東山謠》有詩“更漏沉沉乃就寢,模糊橫卻珊瑚枕”道出了當年亭裡讀書洞內眠之景。據《武勝縣志》載:張一鯤“見聞博洽,著述甚夥”。據當地人說,其著述現今還收藏在英國圖書館裡。張登仕的《九洞讀書記》已成了“書不可不讀”的經驗之談。詠頌天印山小魯亭的詩篇汗牛充棟,光緒年間姜由范詩詠:“亭名小魯矗峰巔,天印如星絕頂懸。九洞煙雲橫眼底,一江蒼翠落樽前。遙連古渡嵐光秀,斜對山城月影圓。幾度登臨頻弔古,讀書遺跡憶先覽。”絕讚天印山之勝,深表對一鯤的欽敬之情。清朝翰林院典簿謝彥云:“天印高懸第一峰,佳山水處卜垣墉。雨睛樓閣群飛燕,風定波濤自臥龍。洞外花擎紅日上,亭前草愛白雲封。柏台世代流芳跡,太息先生不再逢。”清代余宗靖也有詩曰:“洞外鶯花洞裡書,嵐光遠映曉晴初。……幾番小魯亭前望,明月清風滿石渠。” 天印山一山秀色一山詩,一天攬勝一天癡,晨曦初露登山巔,樂此不覺黃昏天,“環江晚渡”遊人念。直隸知州王鏞贊:“日影黃昏路影迷,紛紛喚渡白沙堤。春江水暖船行緩,夾岸山高水照低。釣罷人歸魚亂躍,鞍勞客倦馬長嘶……”今人《雙紅豆》詩云:“朝渡江,晚渡江,江浸月明晚運忙,豐收笑語揚。人洋洋,水洋洋,高度文明百世昌,幸福源遠長。” 在武勝領略豐厚的天印山文化,不亞於品山珍嘗野味吧。
天印山中設有農家樂莊園,在這裡,可同吃農家飯、同住農家院,遊人有一種回歸自然,優雅休閒的感覺。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