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本溪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位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以及遼寧省桓仁縣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塚。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 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通溝平原上,是為高據​​史料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歷史。它是用一塊完整的巨大角礫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 位於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蹟,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宏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止於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韌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三年遷都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最集中的地區。高句麗壁畫墓被譽為「東北亞藝術寶庫」,記載了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儘管高句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畫墓的出現卻是在此之後300多年。據目前的發現,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大約出現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壁畫的內容再現高句麗王公貴族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等社會生活。 為保護高句麗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於2002年在集安啟動了《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地保護規劃》。這份規劃共劃定了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兩個高句麗都城、十二座王陵與好太王碑等兩處附屬建築、二十七座貴族墓葬的四十三處保護區。“保護高句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成為集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對高句麗項目的考察評估結論認為,高句麗項目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準中的五項。包括: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著名景點 東方第一碑 好太王碑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名談德,於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39歲死亡,好太王在位的22年間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空前繁榮發展時期,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其父的功業而樹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四面碑文豎行共44行,行間以界格,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好太王碑碑文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較短,共6行,主要記敘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及好太王統治時期國富民強,五穀豐登的局面。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佔22行,較詳盡地記錄了好太王率軍攻城略地的情況。第三部分佔16行,記載了為好太王守墓之煙戶數量、來源以及有關的守墓制度。 據專家介紹,高句麗歷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記敘內容最為豐富的一件。由於文獻數據對這一民族的記載很少,這塊刻有1775個漢字的石碑記載的史實比較完整,涉及面廣,而且源於高句麗政權的鼎盛時期,因此對研究高句麗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傳統和它與新羅、百濟及日本列島的關係都有很重要的意義。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與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壁畫墓 高句麗壁畫墓位於吉林通化市吉林通化集安市,高句麗民族驍勇善戰,在早期壁畫中有不少表現軍隊與戰爭的場面。壁畫內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龍和白虎「四神」所佔據。早期壁畫還繪有宮殿、亭閣、馬厩、水井、衛兵、侍女、牛馬雞狗、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等圖案。此外,這類壁畫還繪有極具中原文化特徵的伏羲女媧、黃帝神農、仙人、僧侶、道士等,表現出豐富的儒、佛、道文化。 在此時期,硃砂、土紅、石黃、粉黃、白粉以及石綠是主要顏色,色彩比早期要豐富很多。由於高句麗留下的文字數據很少且散見於中國古籍,因此,內容豐富的高句麗古墓壁畫成為專家學者研究高句麗歷史、文化、風俗等的重要考古資料。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其存世從西漢一直延續到唐代。「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區)從公元3年到427年一直是高句麗王國的都城,至今留有萬餘座高句麗時期的古墓葬。據了解,「五盔墳」是五座巨大的封土墓,屬於高句麗晚期的貴族墓葬,其四號墓中的壁畫絢麗多彩,飄逸流暢,富麗堂皇,內容有「四神」、「伏羲女媧」、「神農」、「仙人」等,表現了儒、釋、道文化的特色。 八卦圖 這幅八卦圖出現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貴族墓葬「五盔墳」四號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繪有一個道士形象的人:他跣足坐於蓮台上,左腿盤屈,右腿立起,披髮低首,身著綠色羽衣,一隻手在地上繪著一幅八卦圖。集安八卦圖中八卦的方位排列與當前易學界流行的先天、後天八卦圖排列迥異,有其獨特的卦圖排序。雖然如此,它卻完全可以在中國易學史數據中找到與之相通的易學依據和聯繫。 易卦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它文化的顯著標誌之一。「在高句麗貴族墓室壁畫中畫有這樣一個年代最早、且極具個性的八卦圖實圖,對中國易學史與東北文化史的研究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他認為,就易學史而言,集安八卦圖首先填補了隋唐之前無八卦圖實物的空白;其次,因為它的卦的組合與排列不同於通行本《周易》卦序確立的傳統易學體系,為中國(漢代)存在多種版本的易學體系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並且為探詢易學源頭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將軍墳 在吉林省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的龍山腳下,有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這就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將軍墳」,這座方壇階梯墓是高句麗第20位王「長壽王」的陵寢。 將軍墳建於5世紀初,以1100餘塊修鑿工整的長方型花崗岩石條壘築而成,中間以卵石和沙礫填充。為了防止自身重量壓迫使條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塊巨大的護墳石。除北面失落一塊外,其餘各面護墳石至今保存完整。將軍墳高12.4米,陵墓外形為7級階梯,墓室開口在第五級階梯中部。 墓室上面以一塊約50噸重的整塊石板覆蓋。墓室內有兩個石棺床,但棺木及隨葬品早已蕩然無存。史書記載,高句麗人有厚葬習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鬆柏。」長壽王繼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傾全國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長壽王開始修造自己的陵墓。與好太王陵相比,長壽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華。根據墓頂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蓮花紋瓦當和鐵鍊等遺物可推測,當年墓頂上應有寢殿一類的建築。 文獻記載中的「長壽王」「體貌魁傑、志氣豪邁」,他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他把都城遷到了平壤。高句麗政權在「長壽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另外將軍墳建於龍山腳下,南望鴨綠江,北依禹山。龍山、禹山交會,將軍墳處於其間,遠遠望去,兩個山頭與高大古墓構成「二龍戲珠」之勢,人們都稱讚將軍墳佔據了好「風水」。 開國王城 高句麗王國的第一個王城為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的下古城遺址,而五女山山城則為其山城。從桓仁縣城遠遠就可望見高聳於8.5公里以外、山頂平坦、狀若坦克的五女山。沿著迴旋曲折的公路驅車至山下,就來到了兩千年前高句麗時代的山城遺址。山城主要佔據山頂平台和東部山坡,山城主峰海拔821米,西、北、南面是一二百米高的懸崖峭壁。石砌牆垣修築在東面和東南面較為平緩的半山坡上。 五女山山城共設三座門,分別在東牆、南牆和山頂西部。山城利用險峻的山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禦體系,充分顯示了王城霸氣。據介紹,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300-500米,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可分山上、山下兩部分,現存城牆、城門、馬道、大型建築基址、居住建築群址、蓄水池、瞭望台、哨所等。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