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
雙福寺,蒙語全稱為“特古斯巴雅斯古楞圖蘇莫”。廟宇舊址在今科左後旗阿古拉蘇木雙合爾山腳下,民間亦稱“雙合爾廟”。 清康熙19年,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二任札薩克郡王布達禮從朝廷接受30個度牒,與協裡台吉、管旗章京商議,決定在格德爾古草布克附近(今阿古拉蘇木西南)建起3間小廟,並把自家供奉的釋加牟泥佛像和手抄《甘珠爾經》請到新寺內供奉。任命比丘賀其英貴為主持,招收僧徒,弘揚佛教。這是科左後旗的第一座寺廟。 康熙29年,在雙合爾山東南石砬子南修建二層樓式面積30平方丈的寺廟一座,命名為“大康最盛寺”,因靠石砬子所建,附近牧民稱其為“哈丹蘇莫”。康熙31年,在第四任札薩克貸布的支持下,在雙合爾山西側,巴彥查幹淖爾東北新建一座四方大廟,遷原廟於此。 雍正元年,呼和浩特大召寺活佛薩木瓦喇嘛應邀來本旗傳經作法。他在本旗逗留期間,曾向旗札薩克王爺羅布藏喇什進言,說雙合爾山是個寶山,形狀似收左翅展右翅的海青鷹,是風水寶地,若在山頂上修一座佛塔,並藏有活佛之舍利(活佛骨殖),那將對王室、平民百姓功德無量。不久,薩木瓦活佛西歸大召寺圓寂。羅布藏喇什在隨清軍出征前,曾囑咐其子額駙齊默特多爾濟把山顛之寶塔修好。齊默特多爾濟遵父命派人去呼和浩特大召寺取來塔的圖紙和薩木瓦活佛的捨利,於雍正12年將塔建成,塔高3.6丈。 乾隆元年,因先建之四方大廟既顯矮小,又簡陋不堪,根據薩木瓦活佛生前的倡議,在雙合爾山南麓依山傍水之處選定廟址,重建雙福寺大廟。新建之大廟,中間為大雄寶殿,東西有配殿,並建有十八羅漢殿、護法神殿、四大天王殿、鐘鼓樓、法輪亭等。至乾隆23年,根據第二任達喇嘛的請求,由旗札薩克齊默特多爾濟批准,完成了廟宇的擴建工程。嘉慶6年,雙福寺第三任達喇嘛時,在雙合山南修建一座40丈見方的3層樓式寺廟,名為“廣安蓮花寺”,藏語為“卻瑞札倉”(即宗教哲學學部)。 道光19年,在此又修建一座40丈見方的二層樓式寺廟為“大康慈悲月寺”,藏名曰“居德巴札倉”(密宗學部)。光緒14年,大雄寶殿被大火燒成灰燼。第四任達喇嘛葛根及僧侶們到內蒙古49旗,外蒙古57旗化緣求助,在第十一任旗札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伯彥訥謨祜支持下重建九九八十一間大雄寶殿。 光緒24年,在山南修建研究天文、曆法、記載氣象變化的“丁科札倉”(天文曆算學部),起名曰“普樂蓮花寺”。偽康德7年,為供奉已圓寂的“哈丹喇嘛”(活佛)的木乃伊,在砬子南,哈丹廟東側建一“固丁廟”,面積約9平方丈。大廟建有廟倉8所,其中4所分別為葛根倉、固什喇嘛倉、毛尼喇嘛倉、哈丹喇嘛倉。 雙福寺廟實有356間,佔地範圍東西3華里多,南北1華里至1.5華里。依山傍水,北靠吉利吐大沙漠,東西的大小巴彥查幹淖爾象嵌在“海清鷹”頭上的兩顆晶瑩的眼睛。青山綠水映襯林立的殿台樓閣,廟門廟聳,金頂銀桿,紅牆青瓦,飛簷獸脊,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須晴日從遠處眺望,山顛之白塔熠熠發光,廟宇寺院錯落有致,排排僧舍星羅棋布,巍峨壯觀的景緻,使人產生若臨仙境之感。 可是,這個具有數百年曆史聞名於科爾沁草原的著名廟宇,在“文革”破四舊期間,也 在劫難逃。現在只剩下山頂白塔——這只折翅斷臂的海青鷹啊,也只能引頸呆望,想昔日的盛隆?還是盼有待今後重新展翅……是耶、非耶,有待歷史回答吧!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