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
鄂爾多斯市恩格貝沙漠生態旅遊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烏蘭鄉境內,庫布其沙漠中段,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1′20″-109°28′00″,北緯40°18′ 30″-40°26′20″,北臨黃河,南部為庫布其沙漠,距包頭市60公里。總面積30萬畝。 恩格貝,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這裡歷史上是一塊水草豐美、風景秀麗的地方,曾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當地俗稱"五里明沙",即50年前南北寬約五里。由於人為的開荒種地和挖掘甘草,致使沙化面積逐年增加,平均每年以200米的速度向南北緣擴展,現南北寬實際達到了幾十公里,是原來的四倍多。這一帶在1957-1974年的17年間,就有5個生產隊的100多戶農牧民被遷往他鄉。恩格貝南靠鄂爾多斯高原、北臨黃河,山洪也同時在這一帶成為一種兇猛的自然災害。每逢汛期,庫布其沙漠中東部的洪溝,由於河源短,比降大,洪水氾濫,上游的高原加劇了水土流失,中游經過了沙漠,下游則常常造成大面積農田和村莊淹沒,交通阻斷。匯入黃河則加劇了黃河中下游危害。據統計,達旗境內的八大孔兌平均每年向黃河疏入泥沙一億多噸。1978-1979年兩次洪水沖跨河壩,溢出滯洪區,在恩格貝平地上形成了一條拉通兩大孔兌,寬100米,深20米的水溝,從而加劇了沙害、洪害、黃害,並使黑賴溝下游的商品糧基地直接受到了嚴重威脅,恩格貝徹底失去了農牧民生存的條件。至89年7月份恩格貝建立以前,三十萬畝土地內只有兩三間被人遺棄的茅草房,已經見不到人煙。 1989年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王明海和一批志願者放棄優厚的待遇和舒適的生活,來到荒蕪人煙的恩格貝建設絨山羊基地,開始整治沙漠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1990年,日本鳥取大學名譽教授、沙漠綠化實踐協會會長遠山正瑛先生以耄耋之年,帶領他的協力隊來恩格貝植樹。使恩格貝的建設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十餘年來經過志願者的開發建設,現已治理沙漠面積10萬畝,人工種植優良牧草8萬畝,種植喬木300萬株,種植沙柳、楊柴等灌木300多萬叢,種植甘草1000多畝,花卉80畝,葡萄園50畝,引洪澄地1.2萬畝,建水庫三座,蓄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在治理沙漠的同時,畜牧業、養殖業也得到了發展。現有高產白絨山羊2000多只,鴕鳥10000餘隻、孔雀300餘隻。同時還有火雞、山雞、珍珠雞、貴妃雞、烏雞等,養魚80多畝。恩格貝示範區已建成7000噸年生產能力的優質礦泉水廠。1997年恩格貝被國家環保局命名為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試點),200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又將恩格貝晉升為自治區級生態示範區。 多年來恩格貝示範區堅持把生態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持走以生態建設帶動旅遊業,以旅遊業促進生態建設的路子,經過十年開發建設,已投入2000萬元人民幣,初步開發了植樹旅遊、觀沙漠綠洲、觀珍稀動物和水上娛樂等項目。形成了五大旅遊景區,二十餘個旅遊景點的沙漠生態旅遊區,其中有"漠中河"長3.5公里,乘塊艇或蕩舟隨著沙丘的婉延曲折直入沙漠腹地,堪稱天下一絕,還有正在建設的內蒙最大的沙漠露天礦泉水浴場。百禽園、葡萄園、瓜果園、蔬菜園、花卉園、松柏園、隨處可見精品。同時建成恩格貝旅遊渡假賓館2處,面積5680m2,擁有高、中、低檔客房100餘間,床位300餘張。蒙古包16頂。在夏季,恩格貝已初步形成綠樹成蔭,花草遍野、庫水清澈、果實飄香的生態農業旅遊景觀。恩格貝旅遊區有著獨特的天然沙漠風景。景觀壯美,風景獨特,700公里黃河呈無比巨大的"幾"字形,宛如弓背,迤儷東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組成了具大的金弓形。大漠浩瀚,長河如帶,沙海茫茫,朝日渾圓,氣魄宏大。如詩如畫的新月形沙丘鏈,罕見的壟沙和蜂窩狀的連片沙丘等諸多沙漠景觀自然神奇,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風光,給人以發自內心的振撼。此外,恩格貝有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驚心動魄的戰鬥遺址和500多名抗日愛國將士長眠的地方,是我盟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不僅如此,恩格貝還有來自星空的天然神石和來自地球腹地的沙漠神泉以及著名的恩格貝召遺址。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碧水藍天,綠樹清風,歷史人文,英雄業績,一起構成恩格貝豐厚的文化現象和旅游資源,吸引了成千上萬旅遊者慕名而來。現在的恩格貝已發展成為集沙漠珍禽動物觀賞、大漠風景觀賞、生態農業觀賞、沙生植觀賞和遊客休閒渡假綜合服務為一體的沙漠生態旅遊區。 恩格貝沙漠生態旅遊區目前年接待人數總量為8萬人次,其中外賓1000多人次,總收入80萬元人民幣,到2002年旅遊區接待能力可達到800人/天(食宿),恩格貝現已發展成為集沙漠旅遊、生態農業旅遊、民族風情旅遊、休閒渡假旅遊為一體的內蒙古西部最大的沙漠生態旅遊區,是鄂爾多斯市繼成陵、響沙灣之後的又一重要旅遊景點,對內蒙古西部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旅遊基礎設施及景點建設的不斷完善,旅遊業正在形成我公司支助產業。昔日這塊不毛之地、被人類遺棄的角落如今又繁榮起來,現已有周邊200多農牧民在這里工作,固定生存下來。特別是自95年以來,每年有2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志願者來恩格貝參與沙漠治理工作,還有的在恩格貝安家落戶。恩格貝賓館、礦泉水廠、鴕鳥養殖場的職工幾乎全部是來自周邊地區的農牧民子弟。同時每年農閒時間,約有近千人來恩格貝植樹、勞動以增加收入。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