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地區
藏布巴東瀑布實際為兩個瀑布群,在西興拉山下距頂端約20公里河床上,地理位置為:北緯29°46′,東經95°10′,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這裡出現兩處瀑布,分別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寬僅35米,為雅魯藏布大峽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藏布巴東瀑布群是怎樣形成的? 瀑布的形成,特別是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應該是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導致地形差異所表現出河流水作用的一種階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現。其形成因子的作用應該是綜合性的、複雜的。當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會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分別,也可說是在一系列特定條件的綜合因子作用下,在某一時間階段上的一種必然表現。大峽谷河床瀑布,就是在這樣短距離、高坡降、大水量的情況下,流水水動力作用選擇一定的地質構造部位能量釋放的一種必然表現形式,也是河流發育溯源侵蝕在現階段時段內、在特定的地形部位一種必然表現形式。 當然,瀑布群的形成是各不相同的,要通過很詳細的工作,具體地分析。如西興拉到帕隆藏布匯入口20餘公里的河床上: (1)短距離內河道作S形或直角形的急拐彎轉折,大的主體瀑布和相對集中的瀑布群首先最容易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的彎部和直角形轉折的彎部這種地形突然轉折變化、應力相對容易集中作用的部位,如最大(落差)的藏布巴東Ⅰ號、Ⅱ號瀑布就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部位。 (2)短距離內峽谷基岩河床深槽形態發生束放變化的轉折部位,出現大的瀑布。如絨扎瀑布就是從相對寬的河床到突然收窄的河床跌落下去進入更深更狹的基岩河槽的。同時,任何巨瀑下面必有深潭,它必然會改變河床谷地的形態和水流作用的性質,這也是相輔相成的一種差異,應該說也是參與了瀑布地形的形成過程的。如藏布巴東瀑布跌落下去就形成一個大的三角形的瀑槽,瀑水在其中急速迴旋翻滾,形成一三角形池,並呈牛奶狀乳白色的水流再跌落下去。 (3)從藏布巴東Ⅱ號瀑佈出現部位的衛星影像圖分析,這裡的變質岩系近東西走向,兩岸產狀是連續的,瀑布的出現主要應考慮是由於河床的急拐彎和束放導致應力相對集中作用所出現的差異。在絨扎瀑布,據張文敬教授介紹,瀑布的出現與其坐落在橫向岩層中石英岩脈這樣堅硬岩性地層的出現有關係。 (4)至於藏布巴東Ⅱ號瀑布,即大峽谷中最大瀑布(高35米)以下一系列小規模的瀑布和跌水的出現,又與河床有許多大塊崩塌堆積的堵塞有關。整個大峽谷中一些河床小瀑布與跌水險灘,許多都與強大的支溝泥石流堆積於乾流主河床上,局部改變了河床坡降造成的差異也是有關係的。 (5)大拐彎峽谷的複雜構造弧彎在不同板塊之間,這裡出現的是花崗質的構造糜棱岩帶,通過裂變徑蹟的測年表明,這裡15萬年以來上升量達到30毫米/年,是地球上最強烈的上升地區之一。在這里地幔物質上湧是“高溫、低密、低磁、負重力、多地震、強構造運動”的地球“熱點”地區。總之,這里地殼(物質)的變形是十分強烈的(在大峽谷瀑布群所在變形地體上留有許多構造變形的證據)。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段就有因變形(無論快速或緩慢的)產生大規模山體的滑塌移動入峽谷中,堵塞和改變了河床地形,與瀑布群出現有關。 總之,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首先是在內外營力作用的綜合分析基礎上,對具體瀑布作具體分析,在這樣世界最大峽谷中這樣巨大的水力作用和強烈構造運動作用地區,瀑布的變化性也就決定了大峽谷瀑布必然的青年性、群體性和復雜性徵。 藏布巴東瀑布群娛樂:雅魯藏布大峽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峽谷中構成罕見的自然奇觀。它們作為珍貴的自然資源,首先在水力和旅遊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藏布巴東瀑布群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瀑布之首。是遊客觀賞瀑布的最好景點之一。
小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麵。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麵,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裡放上一些酥油,衝人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裡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棗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烤豬肉:林芝地區盛產一種個頭小的瘦肉型藏豬,宰殺後帶皮割成兩指寬的長條,撒上鹽及作料,掛在屋頂,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時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進餐時,多與糟粑、酥油茶一起吃。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