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地區
工藝精緻的鍍金經幢 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130公里處的薩迦縣城裡,是薩迦派第一座寺院,由薩迦的創始人昆·貢卻傑佈於公元1073年創建。薩迦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寺中藝術珍品浩瀚,文物價值又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第二個敦煌”。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色,相傳該地苯波山上的岩石風化後成為灰色的土,這就是薩迦地名的來歷。 薩迦法王寶座 十三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並在元朝扶持下,建立了薩迦地方政權。元世祖忽必烈封薩迦第五代法王八思巴為國師,令其統管全國佛教事務並主持西藏地區的政務。北寺就是當時行政事務機關的所在地。 工藝精緻的鍍金經幢 薩迦寺分南北兩寺,以仲曲河為界,北寺修在北岸苯波山前,始建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北寺規模宏大,為一片重疊逶迤的建築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滅性破壞。現在只有薩迦南寺尚存。星羅棋布的村舍沿山腳向平原展開,直至與縣城連接起來。那些別緻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著,古樸的街巷也很有規矩,這種形制獨特的村舍在西藏可並不多見。 薩迦寺建築一角 薩迦南寺坐落在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仲曲河南岸的平原上,始建於1268年,面積為147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有兩圈城牆,城牆上有垛口,為了利於防守,除修有堅固的寺牆外,還修建了四個城堡和四個角樓,遠遠望去,對稱、壯觀。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回”字套著小“回”字,頗有一點戰爭防禦的味道。城牆的顏色除了紫紅色以外,還間有黑、白兩色, 這是薩迦教派的重要標誌。紫紅色象徵文殊菩薩,黑色象徵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徵觀音菩薩。三色成花,因而俗稱“花教”。這在我區現存的古建築中獨具一格。 薩迦寺新修復的八思巴佛殿拉康喇讓 薩迦南寺的主體建築為大經堂,面積5700平方米,高10米左右。殿內有40根粗獷的柱子直通殿頂,中間四根尤為粗大。我們量了一個柱子,其圓周邊3.9米(直徑1.21米),柱子下面刻有蓮瓣紋的石礎,圓周達5.2米(直徑1.66米)。當地人給它們起了一些風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納色欽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大經堂的北面為“嵌東拉康”,裡面有歷代法王的銀皮靈塔11座,均保存完好;大經堂的南側為“蒲康”,是過去密宗念蒲巴終(金剛經)的場所。除上述建築外,還有薩迦法王辦公的“則金拉康”和喇嘛住房等。大殿內還供奉著釋迦三世佛像和薩迦五祖,靈塔殿內還有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這薩迦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說上幾段故事。薩迦教派一度是西藏佔統治地位的教派,其領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世家,傳說在赤松德贊時期,昆氏家族的人做過內相。貢喬傑布以後的五位薩迦派領袖被尊崇為薩迦五祖。 薩迦寺主佛殿 薩迦南寺的第二層,主要有平措頗章靈塔殿、卓瑪頗章靈塔殿及專門珍藏各類藏文圖書的“貝竹康”等建築。 薩迦南寺內珍藏著大量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物,如:封誥、印章、佛像等。在大經堂的通壁大經架上,存放著用金汁、硃砂等手抄的《甘珠爾》、《丹珠爾》等經書,二樓藏書室“貝竹康”內,珍藏著許多有關歷史、醫藥、天文、地理、曆算、文學以及名人傳記等書籍,如保存了3,000多塊上千年的梵文貝葉經,還有手工細緻的壁畫,薩迦寺的元代壁畫總計有上萬平方米,以薩迦法王像和曼陀羅最有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與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現時成為歷史的遺物,而薩迦寺則一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還保存著眾多的歷史文物,珍貴的有:元代中央政權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冠戴、服飾,以及宋、元以來的佛象、法器、瓷器等。這些藏文典籍是藏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薩迦教派是11世紀以昆氏家族為中心創立的,從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曾經是西藏地方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勢力。在興建薩迦南寺時,正值薩迦派領袖八思巴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地方政教統治權力之際,因此,不僅徵調了西藏各地的大批民工,而且從內地也請來了很多工匠。藏漢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這座宏偉建築,是祖國兄弟民族在建築藝術上合作的結晶。 遙望薩迦南寺 【參觀要點】 藏書 薩迦寺所藏經典浩瀚,全寺藏書四萬餘卷,僅大神寶殿後壁的一個木製書架,就長57.2米,高11米,寬1.3米,共有書倉464個,堆集了數以萬計的經卷。有2800多卷是元、明時期的手抄經典,發源於古印度、有上千年曆史,這樣的貝葉經在世界上已不多見。 《布德甲馬龍》 最珍貴的是《布德甲馬龍》大藏經,這是一部用金粉抄寫的長1.8米,寬1.3米,厚0.67米的經書,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書,它對西藏的宗教、歷史、哲學、文學、農牧業等都有論述。 大經堂木柱 大經堂面積5700平方米,由40根紅漆巨柱直托殿頂,以中間四根直徑約1.2米的柏樹原木最為突出。傳說這四根柱子分別為直徑1.5米、最粗的"甲納色欽嘎那",意為“元朝皇帝所賜的柱子”;"重卜噶瓦",意為“野犛牛送的柱子”;"達卜噶瓦",意為“公老虎送的柱子”;“那卜查雜噶瓦”,意為“海神送的流血的柱子”。每個柱子都有一個神話故事,這在大殿壁畫上有詳細記載。 壁畫 薩迦寺的壁畫堪稱一絕,可謂集西藏壁畫之大成。元代壁畫總計有上萬平方米,以薩迦歷代法王畫像和曼陀羅最有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其中尤以八思巴會見忽必烈、薩迦寺建設場面等最為寶貴。 【拉康大殿】 薩迦寺主體建築,在藏語中叫“拉康欽莫”,意為大神殿。南北寬84.8米,東西長79.8米,總面積6769平方米,可同時容納萬名僧人念經。殿中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最粗的柱子,要3個人才能合抱,最粗的一根直徑有1.5米。當地人給它們起了一些風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納色欽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民間流傳著“皇帝賜柱”的故事,傳說八思巴興修南寺時,皇帝聽說了,便賜予他這根直徑4尺的柱子,那柱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無法運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薩迦。沒料到,那柱子竟出現在寺北的仲曲河上。這個傳說,被人們講得煞有其事。另外3根粗柱子,分別叫“公老虎送的柱子”、“野犛牛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顧名思義,也都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幾根柱子頂天立地,沒有一點接縫,據考證來自薩迦縣南邊的陳塘溝谷,屬於喜馬拉雅自然保護區。 大殿內供奉著釋迦三世佛像和薩迦五祖,靈塔殿內還有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其中五座為菩提塔式樣,高8米餘。這薩迦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說上幾段故事。薩迦教派一度是西藏佔統治地位的教派,其領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世家,傳說在赤松德贊時期,昆氏家族的人做過內相。貢喬傑布以後的五位薩迦派領袖被尊崇為薩迦五祖。 拉康大殿二樓壇城殿內的壇城壁畫是薩迦寺保存最完好的元代壁畫,共有63座壇城,最大的壇城畫直徑近三米。 其中規模較大、獨具特色的要算薩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剛神舞法會。神舞表演時,舞者都戴著薩迦寺護法神和各種靈獸面具,神舞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形像地反映了藏傳佛教密宗神舞的滅殺魔鬼的基本內容。每年適逢這兩個法會時,成千上萬的遠近僧俗群眾都要趕到薩迦寺朝拜觀瞻,祈禱神舞能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從日喀則西行170公里,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加措拉山,便是夾在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中間的薩迦盆地,矗立在谷地中央的那座紫紅色的“城堡”就是鼎鼎大名的薩迦寺。西藏地區一般房屋外牆都是白色,可是到了薩迦你卻會發現,這裡的房子的外牆都是花的。所以不難找到薩迦寺。 由於遠離中尼公路,這裡的生活條件和物資供應條件明顯要差一些,街頭的飯館很少,旅店的設施也稍弱。如若在此留宿,要做著心理準備吃點苦。不過,如果打算體驗時光倒流200年的感覺,這裡倒是個很好的去處。 薩迦派與其它教派有一個明顯不同之處,那便是准許教徒娶妻生子,且該教派的政治權力父子相傳,宗教權力則叔侄相傳。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