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區
乃旦寺位於昌都類烏齊縣加桑區雨扎鄉烏入村東南約二百米高的山上,寺廟四面山巒遍布著蔥綠的樹木,吉曲河水西流,景色宜人。“乃旦”在藏語中為羅漢之意,因北面的多宗山猶如十六尊羅漢而得名。 乃旦寺由大伏藏掘藏師覺久林巴建於1820年,建築風格為藏式平項式,寺內還供奉有《甘珠爾》和《丹珠爾》二經以及舊唐卡50多幅。整座寺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紅教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乃旦寺細資料: 乃旦寺位於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加桑區雨扎鄉烏入村東南約二百米高的山上。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該寺四面山巒遍布著蔥綠的樹木。吉曲河水西流,景色宜人。因北面的多宗山猶如十六尊羅漢,該寺由此而得名乃旦寺(羅漢堂)。 乃旦寺由大伏藏掘藏師覺久林巴(貢覺旦增)於藏歷第十四繞迥鐵龍年(公元1820年)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該寺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上妙不變佛殿為二層藏式平頂建築。下層為佛殿,四柱,東西長7J40米,南北寬6\12米,面積四大天王壁畫。殿內西邊有壁塑佛龕,共有26個龕,每龕大小不一,中央壁塑龕穹隆形,頂為泥塑歇山式。內曾供有釋迦牟尼佛銅像及紅教尊師泥塑佛等,今已散失無餘。殿內四周壁畫由於房頂漏雨,山牆斷裂,壁畫沖刷嚴重。 佛殿北面有一座兩層樓房。上層為修行靜室,共有十四間,其中一間為經典房,內供有《甘珠爾》和《丹珠爾》二套。下層有廚房、倉庫、僧舍共八間。 佛殿東面是護法神殿,九柱,高二層,內供泥塑的護法神九尊,四周牆壁上繪有千尊佛及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除蓋障虛、空藏、彌勒和普賢八大菩薩壁畫。絕大部分模糊不清。上層出不窮為僧房(修行室)。該殿背後有一由白瑪久美所建的威寶集會大殿。坐北朝南。系該寺主要建築。集會大殿前方兩側各有一座兩層僧房,不是同一時期所建。僧房前築有明廊,主次分明,大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5米,南北寬11p26米,24柱,大門寬2?米,高3米左右,殿前門為屏風式。殿內側繪有蓮花生千尊佛,東西兩面無壁畫。北面為經架,經回上放有《甘珠爾》和《丹珠爾》各一套。西面為壁塑佛龕,共有26龕,每龕大小不一。保存完好。中央壁畫佛龕高1N56米,進深0^82米,寬1l13米。內供有泥塑釋迦牟泥,其兩側供有泥塑舍利子和目犍連兩大弟子,已被毀無存。周圍泥塑為妙高處,獅子、翅鳥獨居大像等分居兩旁。整個壁塑佛龕周圍均有山水、花木、雲海波浪、滴水懸岩,還有仙山瓊閣等,兩邊特塑有大白螺各一個。泥塑形式多樣,栩栩如生,整個壁塑均塗有各種顏色。顯得古樸、莊嚴。 威寶集會大殿的二、三層樓均為僧舍、廚房、倉庫。西邊有一兩層樓建築,是該寺最早建築,由大伏藏掘藏師貢覺旦增創建,後為各世活佛居室,名為密咒宮殿。其建築為藏式平項式,矮屋小門,保存完好。現藏有舊唐卡50多幅。該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於研究紅教後期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