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地區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吐魯番市東面42公里的二堡、三堡鄉,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公元3-8世紀,距今有1700多年曆史。 古墓群,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佔地10平方公里。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區域分明。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著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台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麵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古墓中出土有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這裡出土的木乃伊(即乾屍),足可與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這個地下博物館,有晉唐古墓數千座。從1959年至今,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這裡發掘14次,共清理古墓456座,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經考古工作者辛勤勞動整理,拼合出2700多件文書。文書上的紀年,最早的是西晉秦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是唐大歷六年(公元772年)。前後經歷500年。其次是乾屍,古墓中的大量乾屍,其數量之多、完好率之高,舉世罕見,是研究人類學、歷史學、醫學、民族學等多種科學的難得的人體標本。目前,這個古墓群出土的22具乾屍全國三個城市儲藏陳列。其中:吐魯番市博物館5具,自治區博物館7具,遼寧旅順博物館10具。近幾年,吐魯番乾屍曾先後在洛陽、太原、濟南、開封、合肥、南京、北京等13個城市巡迴展出,深受歡迎。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