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
南山在宜州城區南郊2公里處,有摩崖詩刻數十處。 在南山麓有一山洞人稱為龍隱洞,傳說這裡有地下通道穿過龍江河底可到達白龍洞。洞前峭壁上有宋代將軍費忱平“安撫”瑤族起義領袖莫文察的“凱旋碑”和知州沙世堅鎮壓毛南起義首領莫文察的記事碑等十餘幅。宋代將領狄青副將余靖有七言絕句狂草手筆刻在大石上,東西崖壁上刻有一楷體“壽”字,高4.2米、寬2.3米,據說到此處者方能為壽仙。 北面山麓有一小石泉,人稱“壽泉”,四季不枯不澇,泉水清冽,蔚為奇觀。 在南山北麓的龍隱洞前有寺為南山寺。舊稱廣化寺,宋真宗時曾賜御書16軸藏於寺側御書閣中,歷代重修,規模宏偉。清代慈禧太后壽誕,慶遠府曾以南山寺景雕成檀木屏風獻上。今寺廟已毀,尚存屋基遺址。 南山寺位於宜州市效南面五公里處古寺建於唐代,該古寺與宜州市遙遙相望,古寺四周樹木鬱鬱蔥蔥,青山翠竹,美不勝心,是宜州的美景之一、這裡樹木蔥蘢的南山之麓有隱洞。洞軒敞如屋,中有石龍呈現昂奮爪之勢。壁間現鱗甲之痕,龍身若隱若現,似有乘雲隱去之狀,故名“龍隱”。洞外茂林修竹,清泉曲徑,景緻清幽。宋時建有山谷祠、三賢祠、春意庵等,為人們景仰先賢之處。又曾建有御書閣,珍藏宋真御筆十六軸。歷代建稱廣化寺(又名“南山寺”),殿宇寵偉,佛像數十,亨舉桂西北。寺前夕陽樓為清末添建,是避暑勝地,遊人至此小憩,頓覺心曠神怡。宋將軍黃忱於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出兵安化回師慶遠時,慕此處林泉之勝,特結伴來游,飛觴奏樂,流宮忘返。宜州刺史張自明稱此處為“紫華福地”,曾賦詩讚嘆“百尺岩前清絕地,道人先我著茅庵。” 龍隱洞又名“集真洞”,前有三門,岩道上下層疊,縱橫交錯,互為貫通,全長1公里許,均可從後由三門。由左穿壁而過,即為雙門洞、桄榔岩。下有深潭潛通地下河,石乳羅列,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江西詩派始祖黃山谷遊後在其《乙酉家乘》記上“蛇行一里許,秉燭上下,處處鐘乳締結,皆成物像,時有澗壑,有患差危”明代慶遠知府林庭杓贊此洞為“鬼斧鑿成珠玉界,仙人指點珊瑚洲”。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崇楨十一年(公元1638年)考察至此,為探此處奇奧,特抱被宿於龍隱洞,在其遊記中記述特詳。洞北數十步還有盧僧洞,洞頂石幔形以華蓋,下有一個園石筍,酷似和尚。人們傳說是盧僧,故以名之。沿山麓往東行,但見溪水從山峽中穿壁越崖而流,藍天白雲倒映水中,山風曳翠,幽趣窈然。涉水向南攀崖而上,沿途懸崖刀削,突石壘壘,險峻非常。再攀數十米便達絕頂而入蚺蛇洞。洞口有巨石一方,形如蚺蛇,雙眼突兀注視前方。洞深近十丈,高數丈。此洞與城北會仙山遙遙相對,城中景物盡收眼底。清末慈禧太后壽誕時,廣西各府名制象牙屏風一幅祝壽,慶遠府在屏風上刻繪南山寺全景,至今憶存故宮博物館。
美食 傳統民間小食,琳瑯滿目,有豆腐圓、豆腐餚、紅薯窯、玉米粥、馬打滾、狗舌饃等,讓您一飽口福; 竹筒飯 是流傳於壯、瑤山區的一種民間野炊食物,將糯米放進挑選出來的竹筒內後密封,用火煨烤於熟。打開竹筒取出的飯濃香撲鼻,香酥爽口,味道鮮美。 五色糯米飯 壯族地區傳統風味食物。將煮熟的糯米飯用各種有顏色的草汁染成紅、黃、黑、紫、白五種顏色。色澤鮮豔,晶寶閃亮,誘人食慾。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