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廣西博物館

南寧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廣西博物館在南寧市民族大道。1954年建館,1978年新建陳列大樓。面積1.29萬平方米。建築立面對稱,造型莊重,輪廓分明,美觀大方,通透簡潔,具有中國南方建築風格和民族形式。有“廣西古代銅鼓展覽”,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珍貴文物,是研究古代南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 廣西已發現收藏銅鼓610餘面,該館就藏344面,是目前全國收藏銅鼓最多和類型較齊全的博物館。有全世界最大的銅鼓,還收集了全國各地保存的1388面銅鼓的原始紀錄資料。“廣西民族民俗展覽”介紹在廣西的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倫等11個少數民族風情,重點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織錦、蠟染、刺繡、挑花、建築和一些重大節日的實物、照片、模型等。還有“太平大國革命在廣西曆史陳列”,反映1851年1月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武裝起義的醞釀、發展、起義經過和起義後在廣西的鬥爭,以及石達開回師廣西、廣西人民反清鬥爭的歷史。此外,尚有“廣西曆史文物陳列”、“廣西革命文物陳列”。    博物館整體建築是長方形現代建築,各展廳分佈於各層樓中,每一大廳分設相連通的小廳,陳列大樓在建築上具有壯族干欄風格.博物館現有收藏品5萬多件,其中收藏有國家一級藏品152件,包括新時代晚期的大石鏟,商代的獸面紋銅卣,漢代的<從器志>大牘,高達115.5厘米的林銅馬,繪有神話故事的漆繪銅盆和漆繪銅筒,以及能消除煙塵的銅鳳燈等文物.這些藏品分5個展廳展出,即廣西革命文物陳室、廣西曆史文物展覽室、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室、廣西古代銅牆鐵壁鼓陳列室、“太平天國在廣西”陳列室。 廣西革命文物陳室:主要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和實物,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西壯族人民英勇頑強的革命鬥爭歷程. 廣西曆史文物展覽室:主要陳列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遺址的實物和照片,還有寧明花山崖壁畫模型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為廣西省博物館。1956年5月1日,廣西省博物館大樓在南寧人民公園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195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廣西省,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省博物館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1978年,正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週年之際,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大樓竣工落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屬地志性博物館,由室內陳列展和室外廣西民族文物苑展點組成。廣西民族文物苑以反映壯、瑤、苗、侗、京等聚居廣西的少數民族特色建築為主題。這裡既是進行地方歷史、考古、民族等學術研究的機構,也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唯物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1995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通過“古代銅鼓展覽”、“廣西民族民俗展覽”等室內陳列展,展示了廣西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銅鼓大約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即春秋時代初期,主要分佈在我國嶺南和西南地區。它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器。之後,從釜演變為鼓,逐步成為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後來,敲擊銅鼓發出的聲音被用於戰陣集眾時的信號。銅鼓也作為賞賜或貢品,以及用於祭祀、盟會、宴會歌舞時的樂器,貴族還把它作為葬品。 1955年發現於廣西北流縣的雲雷紋大銅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徑165厘米,重達300公斤,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銅鼓,被譽為“銅鼓之王”。鼓面上密布的幾何紋路,使這面銅鼓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銅鼓是我國南方尤其是廣西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它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於一身,融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我國南方特別是廣西古代少數民族的偉大創造力。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向人們展示的是居住在廣西的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等11個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主要展出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服飾、織錦、蠟染、刺繡、挑花、建築等。 館內陳列的一件件民族服飾,有的色彩斑斕,有的清麗淡雅,有的莊重華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非凡的手工藝水平和鮮明的審美情趣。 壯族有“三月三”、瑤族有“盤王節”、苗族有“跳坡節”、侗族有“過年節”、彝族有“跳弓節”、仫佬族有“走坡節”、京族有“唱哈節”。廣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習俗,體現了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藝術。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通過實物、造型、照片和錄音、錄像,展現了廣西各民族的風情,使人彷彿進入那歡快、濃烈的民族節日之中。 廣西民族文物苑是“廣西民族民俗展覽”的延伸和擴展,它緊靠博物館陳列大樓南面,佔地4萬平方米,於1988年建成開放,主要陳列廣西各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築、作坊和雕塑等。 壯族的干欄、瑤族的竹樓、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鼓樓和毛南族的穀倉等建築,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在民族建築藝術上的才華。 侗族的風雨橋堪稱我國少數民族建築的一顆璀燦明珠。風雨橋巧妙地利用槓桿原理,穿榫相接,五座六角攢尖頂、四角攢尖頂、歇山頂的亭閣與一線長廊聯成一體,重簷飛翹。廊內兩側各有欄杆和長凳可以遊憩。風雨橋的設計將橋樑與長廊、亭閣融為一體,集交通、遊憩、防風避雨等多種功能於一身,典雅美觀,氣勢雄偉。 廣西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展示出各民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樸勤勞的品質。

特色

美食 設在博物館內的廣西民族文物苑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 苑內竹樓上設有民族餐廳,為遊客提供多種民族小吃和菜餚。踏進民族文物苑,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壯鄉瑤村苗寨可遊可居;民族歷史文化有聲有色。 此外,從廣西博物館大門出來,順著民族大道向西走,一直到民族大道的盡頭,會發現南寧的小吃街--中山街.各種各樣的小吃在等你.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