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鎮南關起義遺址

南寧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鎮南關起義遺址又稱右輔山二砲台,在友誼關右側右輔山(友誼關舊稱鎮南關)。砲台是清邊防提督蘇元春於1887-1892年修建。分鎮南、鎮中、鎮北三台,磚石砌築,內為拱頂容洞,分上中下三層和前後廳、庫房、通道等。砲台安裝德國伯魯克大砲7門,二砲台互為犄角,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臨下,形勢雄偉。鎮中台立有修台碑記。1907年12月孫中山派黃明堂、關仁甫到鎮南關策劃起義,聯絡清軍做內應,佔領右輔山二砲台。孫中山和黃興從越南河內親臨砲台指揮。清軍陸榮廷率4000多人向右輔山反撲,起義軍扼守砲台奮戰七晝夜,斃傷清兵200餘人,終因眾富懸殊,彈盡糧絕,被逼撤退。 友誼關,居桂邊三關(平而關、水口關、友誼關)之首。因其建築雄偉,形勢險峻,故又有“天下第二關”之稱,也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歷代為中國南疆邊防要隘、戰略要地。1885年,清軍名將馮子材率軍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取得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1907年,孫中山,黃興在此領導了永載青史的鎮南關起義。如今這裡還留有中法戰爭古戰場,大清國萬人墳等戰跡遺址。五十年代,經週總理批准,改名睦南關。後來,為彰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誼,又改名為“友誼關”。 友誼關是中越的一個重要關口.建議旅遊的時間要避開夏天.夏天太熱,而且那邊的車況不是太好,空調開著也不是很舒服.如果,春,秋或冬天過去,陽光就不會很強烈,這樣人也會舒服一點的

特色

美食 因這裡是中越交界地,很多習慣與越南有些相似。 這裡的“毛蛋”是一絕,經常是供不應求。“酸”也是一絕,味道與南寧的是不一樣的,還有野菜、雞絲粉、燒烤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