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
禁城(也稱“金城”)為昔時之縣衙,後曾作監獄、考院、中山公園等,始建於元代,城牆用石條交錯疊砌,貝灰封縫,曆元、明、清至今六百五十多年,幾度滄桑,仍巋然屹立。其內北城牆,尚存碩大宋榕三株,蓊鬱繁蔭,為禁城增色無限,明代有景“金城榕色”即指此。 揭陽縣志載,禁城長200丈,厚1丈4尺,高1丈2尺,全部用石頭壘築,貝灰合縫。那時的禁城亦叫內城,另有外城環城而築,內外城均有護城河環繞,如今僅存內城而已。禁城築成之後,當時的統治者為它取了一個暱稱:金城,既顯其高貴煊赫,又有“固若金湯”之意。不待說,透過這個暱稱,築城者那得意之色是溢於言表的。不過,歷史總是有些殘酷,一些自詡為了不起的東西難免走向反面,一些被宣揚為固若金湯的東西,恰恰掩蓋了虛怯。史載,公元1278年,散落在粵東的部分抗元力量被逼得退到揭陽榕城,元兵猛撲而來,迅速攻破城池,並縱火焚城,殺戮三天,榕城屍積如山,全城僅存6戶8人。據說,明天啟間澄海解元謝宗?的《過榕城》詩就是追寫當時情況的:“蕭條兵火後,井邑數家存,海氣兼秋闊,潮聲向晚翻,腥風牡蠣市,細雨木棉村,入夜多淒警,猶聞鈴柝喧。”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