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
“逆水流龜”村堡,又名“水圍”村,位於白沙管理區,建於明崇禎年間,坐北向南,佔地6889平方米。因寨堡建築佈局如龜游水,故名。 寨內從南至北一條直巷,寬2米,橫貫東西4條巷,各寬3米;共有64間大小統一青磚大屋瓦房,代表64塊鱗甲;四角各有1間兩層樓閣建築,代表四足;直巷南端的1座二層樓閣,代表龜尾,也是唯一的一個寨門,可通吊橋出寨(現改為水泥橋);直巷北端的1座二層樓閣代表龜頭。寨堡周圍環以高6米、厚0.6米的青磚寨牆;寨牆外是圍繞全寨18米寬的護城河。創建該賽的主人是鄭瑜,他是明崇禎四年(1631)進土,授吉安推官,旋攝廣順府事,後因平亂護民有功,內擺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知太平府,遷上江漕諸道,又轉山東按察副史,督催直隸江西湖廣軍需,屢著勞績,升太僕寺少卿(正四品官)。告老還鄉後卒於家,享年81歲,著有《焚馀集》。該寨圍牆的磚規格不一,傳說是鄭瑜派兵士拆取鄰近烽火台的磚築成的。 該寨平面佈局特殊,是東莞市現有較好的古村寨建築。據專家云,該寨也是國內少見的明代村堡。1993年公佈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該館十分重視、關心。近幾年來,總書記、李鵬總理等四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監該館視察。總書記為該館題寫了林則徐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李鵬總理兩次為該館題詩,並為該館題寫了“林則徐銷菸池舊址”,胡耀邦同志也為該館題寫了館名。中央領導對該館充分利用文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給予高度的評價。1991年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聯合授予該館“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93年,國家文物局授予該館“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稱號,1995年,共青團中央授予該館“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稱號,廣東省委、省政府,東莞市委、市政政府分別授予該館“文明單位”稱號,1996年,中央六部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教育委、國家文物局、共青同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該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該館又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稱號。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