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梁啟超故居

江門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梁啟超故居在新會會城鎮茶坑村,西北距會城7.3公里。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為清末戊戌維新運動主要倡導者與領導者之一,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幼讀經史,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以其才思敏捷被譽為“神童”。1891年起,他在廣州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積極幫助康有為完成《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後來,他又跟隨康有為發動了震動中外的“公車上書”。1896年8月,黃遵憲在上海辦起以變法圖存為宗旨的《時務報》,梁啟超任主筆,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編輯《西政叢書》,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理論。他的文章以通俗流暢、感情洋溢、寓理深刻而深受讀者喜愛,對擴大維新思想的影響起了極其重要的鼓吹作用。1898年入京,參與康有為等人發動的“戊戍變法維新運動”,梁啟超也因此名揚四海,時人把他與康有為並稱為“康梁”。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東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 梁啟超又是中國近代文學、史學理論的開山祖。在文學理論方面,他高度評價了小說的社會地位和功能。他認為:“僅識字之人,有不讀經(指儒家經典),無有不讀小說者。”因此,他力主進行小說革命,充分發揮小說的“薰(陶)、浸(透)、刺(激)、提(高)”四大藝術魅力,有效地為革新政治、風俗、道德服務。梁啟超的這些觀點,開了近代小說理論的先河,促進了當時小說創作的繁榮。 在史學理論方面,他主張徹底打破舊史學帝王中心的“正統論”的觀點和體系,“寫出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史”。這部歷史必須是“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公理之例者”。也就是說史學必須揭示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總結歷史經驗,使之成為“國民之明鏡”,“愛國心之源泉”。可見,梁啟超在批判舊史學的基礎上創立了資產階級的新史學。這在當時是愛國和進步的。 晚年的梁啟超,棄政從文,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並在天津、南京學府講學,培養了一批成大器的人才。 梁啟超的主要著作都收入《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是一座古老的青磚黑瓦平房,背靠鳳山,山上有建於明代的凌雲塔。故居佔地面積155平方米,分為偏廳(客廳)、正廳、兩個廂房、門廊、“天井”、閣亭等,正廳兩廊設有小樓閣,並築有走馬式的曲折欄杆,古色古香。正廳和偏廳門前都有一個小“天井”,兩廳相隔一條小巷,有石梯可上偏廳屋頂的閣亭,亭前有小陽台。站在陽台上,可以眺望“崖門春浪”風光。 離故居不遠,還有兩處是梁啟超少年讀書的地方。一處是故居前面的“怡堂書室”,梁啟超的曾祖父所建,是少年梁啟超接受啟蒙教育和生活過的地方。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夏天,梁啟超上京會考落第,帶著新婚妻子李蕙仙回鄉,就在此古書室的偏房作“新房”。他的長女梁思順就是在這裡誕生的。另一處是村口的“奎樓”,俗稱“文昌閣”,後來成為“宏文社學”的所在地。這是一間四方形的兩層建築,兩重飛簷,琉璃碧瓦,莊嚴而古樸。門口石壁上刻有:“黨庠塾序式於古;智水仁山在此堂”的對聯,是梁啟超1894年元旦親手書寫的。 1983年,是梁啟超誕生110週年。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新會縣人民政府於9月24日召開了規模盛大的紀念會。全國性的康有為、梁啟超學術討論會也同時在這裡舉行。同年,縣府撥專款修茸梁啟超故居,設立陳列室,存放梁啟超的部分遺物、著作,展出生平照片及事蹟等。後又於1988年、1993年重修梁啟超故居,恢復原有舊貌,並於故居與書室之間的空地新建迴廊式陳列室,把近年梁啟超後人獻出的部分歷史文物陳列展覽於大廳內,以供遊人觀賞。 2000年新會市政府又在梁啟超故居旁邊修建了建築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紀念館。紀念館為兩層仿古建築,由古建築設計權威莫伯治大師設計,並得到港商、新會市榮譽市民譚永廉先生的資助。紀念館外設置園林景觀,館內展覽廳寬敞明亮,陳列了梁啟超生平事蹟,所著書籍、手稿及書信等珍貴歷史資料。紀念館大院中央豎起一座高2.38米的梁啟超銅像。 梁啟超故居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梁啟超故居面積: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