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析木石棚

鞍山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析木石棚位於海城市析木城東南8里許,石板建築,形狀如棚,故名石棚。原有兩座石棚,合成為"姑嫂石",現"嫂石"已毀,"姑石"保存完好。整個石棚由六塊青石闆對榫而成,高2.8米,呈長方形。它是古代氏族部落酋長、首領或奴隸主貴族的巨石墳墓。其文化年代為我國青銅器時代,即初期奴隸社會和發達奴隸社會時期的產物。    去析木石棚是在小孤山仙人洞探源之後。汽車在一個岔道口拐進了析木鎮。穿過鎮子後,公路兩側的青山映入眼簾。車內的錄音機裡播放著陳奕迅的《十年》,在充滿現代元素的空氣中,我們要去“約會”距現在3000年的某個部落的酋長,或是去拜祭那3000年前人們所信奉的神靈。 車子一直向南行駛,就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記不清析木石棚到底應該從哪個路口上山。等車子開過一座小山後,回頭張望,山頂上的析木石棚猶抱琵琶,俯首含笑。隨行的工作人員立刻大喊:“停車,就是剛才那個路口。” 車子終於走在了石棚所在的山坡上,善談的市博物館館長唐凱也打開了話匣子:很久以前,在這個村子裡,住著兄妹二人,父母雙亡,二人以採藥治病為生。不久,哥哥娶了媳婦。嫂子整天好吃懶做,小姑勤勞能幹。 一年春天,山村里鬧了瘟疫,很多人得了病,眼看草藥快用完了,因哥哥忙著給病人治病抽不開身,就打算讓姑嫂二人進山採藥。 這一天,天剛放亮,姑嫂二人早早吃過飯就上路了。小姑子扛著鋤頭走在前邊。嫂子則挎著滿筐好吃的東西,一步三搖地跟在小姑後面。不一會,嫂子走不動了,小姑見嫂子坐著不想起來,就讓她在這裡歇息,她一個人繼續向山頂走去。 嫂子吃飽了,見小姑越走越遠,樹林裡的風聲嚇得她心驚肉跳,就對遠去的小姑大聲喊道:“姑姑———等等,姑姑———等等!”小姑拉著嫂子好不容易才登上山頂,顧不得累,忙著到處尋找草藥。嫂子被山頂的美景迷住了,等她玩夠了,見日頭已經西斜,就對小姑說:“這山上哪有仙藥?天快黑了,咱們回去吧!”已採滿了一筐草藥的小姑正要與嫂子下山,忽然狂風大作。狂風過後,小姑揉揉眼睛,見眼前站著一位白髮老人,對她說:“好心的姑娘,快把那仙藥靈芝采回去給鄉親們治病吧!”小姑定神一看,見正前方的石縫里長著兩束黃花,閃閃發光。嫂子一聽說有仙藥,馬上大聲問:“吃了仙藥,能上天嗎?”老人走過來,笑著說:“豈止能上天,還能起死回生呢!”嫂子一聽能上天,忙把小姑推向一邊,拼命地向靈芝撲過去,還沒等她到近前,“啪”一下被那光芒擊倒。老人哈哈大笑,捋著鬍子說:“要想得到仙藥,石頭得掀倒。”說完,揚長而去。嫂子搶過小姑的鋤頭,向石頭砍去。刨了幾下,她就累得筋疲力盡,躺在草地上不動了。 小姑拿著鋤頭,對準石縫刨了起來,一下,二下,三下胳膊刨酸了,虎口震裂了,鋤頭刨斷了。不知過了多久,石縫慢慢裂開了,靈芝草露了出來,嫂子看見,猛撲上去,拔下靈芝就要吃,小姑立刻攔住說:“好嫂子,你不能吃,這是給鄉親們治病的。” “你真傻,我們把牠吃了能上天享福。” “不行,給鄉親們治病要緊,咱不能只為自己忘記有病的鄉親。” 小姑說完就一把把靈芝奪了過來向山下走去。嫂子跟在後面邊走邊想壞主意,當姑嫂二人來到萬丈懸崖邊,嫂子下了狠心,一把搶過靈芝,就勢將小姑推到崖下。嫂子正得意地望著靈芝,忽然靈芝變成了毒蘑菇,她正氣急敗壞地罵著,一腳踏空,也掉下了懸崖。 第二天,當哥哥和鄉親們在山下找到她們的屍首時,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又出現了,講了姑嫂採藥的經過,並告訴鄉親們搶救的辦法。按老人囑咐,鄉親們分別在山上和山下搭起了兩座石棚,將靈芝熬成的仙藥先給全村的病人喝了,又將剩下的一碗給姑嫂灌了下去。 三天以後,村里的瘟疫解除了。鄉親們都來到山上的石棚前,只見小姑的臉色由白變紅,慢慢睜開眼睛,小姑化做美麗的鳳凰,駕著祥雲飛向天空。鄉親們又來到山下的石棚前,嫂子也睜開眼睛活了過來,她看到小姑飛向天空,忙喊:“姑姑———等等,姑姑———等等。”喊著,身子用力向上一縱,變成了一隻布穀鳥…… 館長的話音剛落,車子就開到了山頂。還等不急車子停穩,我們就推開車門。站在山頂,彷彿真的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 不用館長多作解釋,眼前這個用若干塊大石板搭建起的似屋非屋,似洞非洞的“建築”,一定是被當地人稱為“姑石”的石棚。 山頂的面積不算太大,其中有塊空地,沒有任何植被,石棚就在其中央。石棚也沒有被任何東西圈護起來,人們可以直接用手觸摸到它。站在石棚腳下,最大的石板平蓋在最上面,它可以擋雨遮陽。而其下面的石板則是豎立在土中。圍轉一圈,數一數,豎立的石板共有四塊,分成四面。石板外部石壁上的現代符號和文字,看上去像是孩子們的塗鴉之作。顯然,他們已把石板當作天然的黑板,在上面隨意地創造著自己的“藝術”。 在豎立的四塊石板中,其中一塊石板只有其他三塊石板的三分之二高,並且石板上還有很多裂紋,明顯是斷裂後,被人工還原後重新​​立上的。而這一面應該是石棚的正面,因為從此面石板可以看到棚內的景象。陽光只能從正面照射到棚內,這表明,加上棚蓋那塊石板,五塊石板間砌築的很科學,因為其他縫隙並沒有透進陽光。細瞧,棚內底部同樣是用一塊大石板鋪墊著。仔細算來,石棚共用六塊大石板築成。 棚內底部石板上有很多灰燼,工作人員分析,應該是什麼人在冬天無處安身時,把這里當作棲息地,並點燃包米桿來取暖。記者感慨萬分,現代的人真是聰明,竟沿用古人的“建築”,不讓閒置“浪費”。這樣的場景讓記者怎麼也不能聯想到,這裡就是小姑變成鳳凰飛走的地方。 在石棚的正面方向,地上露出一長條石磚,它好似一道門檻儿,攔住來到石棚的任何人。門檻儿前,還分別立著寫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析木石棚,2001年6月25日”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析木石棚,1963年9月30日”字樣的兩塊保護標誌石碑。而石棚另一側也有1963年市政府在此立下的保護標誌碑,碑上的文字已模糊。 考古研究 據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析木石棚位於海城市析木鎮姑嫂石村。海拔高度173米,西側為海岫公路、海岫鐵路,東、南、北側為連綿的山嶺。 石棚呈長方形,是由六塊花崗岩石石板組成,其中包括四塊巨大石板為支架,一巨石蓋和一塊鋪地石組成。石棚整體高出地表2.8米,坐南偏東36度。南北長6米,東西寬5.1米,石板平均厚度0.47米,重約十幾噸。其上蓋四周均探出四壁支石外,與四壁支石相接的石板面格外平整,背面的石板面凹凸不平。 構成“姑石”的六塊石板均經過精細加工。在巨石蓋、東西兩壁都有加工痕蹟的凹槽,特別是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較為規整的兩排小圓窩,共33個,係人為加工而成。最小直徑為0.04米,深0.02米,有些圓窩則是幾個彼此相連,西壁內側面亦有圓窩。 1964年,省文化局曾組織省文物普查隊遼南分隊,在析木石棚西壁支石下部挖一個小坑,在深約0.4米處,發現了石塊和沙土,但尚未碰見西壁支石的底邊。在北壁支石的西端挖一個小坑,下深0.7米處,方見北壁下端裡面填的沙土,由於北壁的支石埋於地下部分未經研磨,在研磨與未研磨處,尚有明顯痕跡可查辨。並且在兩壁的小型探坑內,還發掘出黑褐色夾砂粗陶和滑石陶器物殘片,均素面無紋飾。 另外,在遼南地區的複縣鏵銅礦石棚、雙房二號石棚、莊河揚屯石棚等,曾分別出土過人骨、磨製三棱石鏃、石紡輪、夾砂紅陶器等。這些大量的出土器物為“石棚墓葬說”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特別是有些專家指出:石棚有的一、兩個,有的三、四個或更多的石棚修築在一起,還有的與大石蓋墓、積石墓為伍成群。如果石棚是宗教祭祀建築物或氏族活動場所,有一兩個即可,何以要三四個和更多,甚至成群?據此分析,石棚即是墓葬,石棚群即是石棚墓群。可見海城析木石棚亦應屬於墓葬範疇,雖形體碩大,規模宏偉,有別於較小的北方支石墓,但考古人員認為,這不過是墓主身份不同而已,析木石棚應為地位很高的奴隸主貴族或德高望重的部落酋長墓地。 時空透視 大致了解過析木石棚的概況後,站在山頂上,一個疑問出現在記者的腦海中。在當時既無起重、吊裝和運輸設備,又無其他動力來源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把這六塊巨石運上山頂並組架起來的呢?這個疑問如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建築之謎一樣,令人費解。 據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一是古人利用力學原理,將巨大的石料用圓木滾槓運到施工現場,遇上坡時,則用撬棍逐漸搬運,而冬季則可利用冰雪條件滑行;二是將運來的石板,先將底石鋪好,再立側石,內外填土,一直將土埋到立石上端,形成坡度較大的土丘,即人們所熟知的魯班故事中的“土屯法”。土丘屯成後,再將上蓋石用滾木推、拉、滾,架到立石上,然後撤去填土,石棚即告完成。 析木石棚屬青銅時代,而同一時期的鞍山文化遺跡和遺物,除石棚建築外,經歷年考古調查和發掘,也發現較多。如海城岔溝鎮的龍首山遺址、接文鎮的花紅峪遺址、台安縣洪家鄉的賈台遺址、鞍山市立山區深溝寺馮宋遺址、海城感王鎮下夾河遺址、鞍山市千山區沙場遺址等,正是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夾砂紅陶袋足鬲、褐色夾滑石陶釜、陶紡輪以及豆、缽、壺、罐、鼎等陶器及弧北半月形雙孔石刀、通體磨光石斧、石鑿、玉石雕刻器、石磨盤、石磨棒和青銅鏡、銅斧、銅刀、青銅短劍等,可以使我們窺見鞍山地區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 最佳旅遊季節 析木石棚風景區,四個季節有不同的風景,春天遍地春意,一片綠色襯托石棚。夏季五顏六色的鮮花,讓你彷彿來到仙境。秋季一片成熟的景象。冬季給石棚披上一件雪白的外衣,婷婷玉立在白地毯上!

特色

到了海城不管去哪裡都要品嚐一下海城的餡餅,所以到析木石棚也不例外。海城餡餅以其餡大皮薄名揚全國,在全國各地設有很多分店。海城餡餅您一定吃過,但地道的海城餡餅您還得來海城品嚐。另外,到析木石棚您還要吃的就是南果梨,因為這是家鄉的特產,品嚐一下剛從樹上摘下來的原汁原味的梨的味道。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