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銀岡書院

鐵嶺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鐵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銀岡學堂,原為著名的銀岡書院。其地位於鐵嶺古城南門之右, 西近銀州遼塔,東視明代抗倭英雄李如松故居看花樓,是一座的“四合院式”建築。 清朝人郝裕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出資建立,額為《銀岡書院》。其歷史久遠,聞名遐邇,藏書充棟,桃李天下,堪稱是東北書院之最。清光緒二十九年於書院內設小學堂一處,始辦新學,關心時政,實開遼北他邑之先河。1910年少年周恩來“從伯父召趨遼東”首站鐵嶺,就讀於此,學新學、受啟蒙,開始了他的新的人生旅途。這更為學堂爭光,使書院生輝。學堂舊址房舍儼然,書院故地畫棟雕粱。然歲月流逝,屋傾牆頹,雖幾經修葺,均因有故未能修復原貌。於今,百廢俱興,重修舊址,當為歷史之責任;學習總理精神,弘揚華夏文明,這更是人民的心聲。 舊址總佔地8000平方米,其中教學堂教室25間,維修書院齋房15間,新建銀園影壁、垂華門各一處,擴建銀園3300平方米。新築圍牆300米,捐資碑廊75米,和周恩來全身石雕像一座。 在舊址內舉辦周恩來事蹟展覽,三個主展廳展線190米。內設音像設施3組,燈箱10座,展櫃25個。展出照片340張,實物127件,雕塑4組。配以音、像、電現代化手段展出,真實地再現了周總理生前的光輝業績和音容笑貌。張張照片留真意,件件文物寄真情。 1910年,周恩來總理12歲時曾在此讀書 鐵嶺銀岡書院是建院最早,保存最完好,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東北清代第一書院”,這是省、市專家組在對銀岡書院進行了實地考察、有關文物的考證、並聽取了相關工作人員對清代東北書院的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在近日召開的銀岡書院研討會上對銀岡書院做出 ​​的新的定位。同時,與會專家認為,銀岡書院有資格提出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銀岡書院現佔地面​​積8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有清式建築44間。始建於順治十五年(即1658年),創始人郝浴是清代頗有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 據史料記載,清初,統治者恐書院的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臣民反清思想的發展,因而對書院採取了抑制政策。順治九年宣逾“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的禁令,直到康熙時仍未解除。所以,清代前90年間,書院處於被禁的停滯狀態。 1654年,時任清庭湖廣道御史的郝浴巡按四川期間因與平西王吳三桂結怨被貶,徙居鐵嶺,“卜地結廬,造屋三間”,取名“致知格物之堂”,既是他寢食誦讀所在,又是他給弟子講學的場所。因此,銀岡書院是清代東北建立最早的書院。 康熙十四年,郝浴官復原職,離開鐵嶺的時候,把自家居所獻給鐵嶺人作為士子讀書處,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稱“銀岡書院”,並“手記歲月”,著《銀岡書院記》留於鐵嶺。為了使銀岡書院的講學活動繼續下去,他把在鐵嶺生活18年所購置的225畝土地獻給書院,留為生肄業之資。 康熙年間的左昕生、戴巡先、郝林、徐元弼等出類拔萃的人物都曾在銀岡書院讀書,以後著名文人李鍇、魏燮均也都在銀岡書院讀過書。當時曾任順天、奉天府尹的屠沂曾將銀岡書院與嵩陽、岳麓、白鹿、石鼓四大書院相比,因此,銀岡書院聲名遠播。 多年來,鐵嶺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銀岡書院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多次組織修繕,並在2004年將修復銀岡書院納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據了解,經過專家組調研,東北三省境內共有清代書院遺址31所,在我省境內18所,但都沒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很多被佔作他用。因此,銀岡書院也是東北三省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書院。 銀岡書院英才輩出。1910年,12歲的周恩來來到鐵嶺,進入銀岡學堂讀書,並在此第一次接受了西方教育,第一次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兩年後才寫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名句。 參加了蘇聯十月革命的任輔臣、救國捐軀的鄧士仁、抗日殉國的劉國安、血染雨花台的石璞等都曾就讀於銀岡書院,因此,銀岡書院也享有“革命志士搖籃”的美譽,1998年,被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銀岡書院是遼寧人民的驕傲”,與會的省文物保護專家組專家徐秉琨如是說。 在8月1日的銀岡書院學術研討會上,省文物保護專家、省文博專家、省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們對銀岡書院的歷史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討,並對銀岡書院在東北三省清代歷史地位給予了科學的論證,一致認為,銀岡書院可定為東北清代第一書院。 遼寧省鐵嶺市區中心有一處清代文化教育遺址——銀岡書院。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東北最早的清代為準備科舉應試而進行研習經史的場所,在遼北文化教育的發展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書院遺址坐北朝南,現存面積約七千平方米。它的建築原為東、西、中三層格局,中庭是主體,東西如飛機兩翼。如今唯有中庭保存完好,是一座二進式院落,均為硬山式建築。書院大門為木質朱漆,門板佈滿乳釘。大門門楣椽頭上有四個金篆字“文運暇昌”。門前東西兩側分置上馬石各一。大門對面,是一座高約4米,寬5.6米的青磚影壁,在影壁牆上橫塑貼金楷書“銀岡書院”四個大字。大門里為一進院落,迎面五間正廳,東西兩廂各為三間配房。正廳為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廊上楣框鑲嵌著彩繪牡丹“池枋”“雁尾”和“雀替”。正廳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月亮門,它是原來通往東西跨院和進入二進院落的通道。二進院內的五間正廳,就是銀岡書院創使人,清代被流放奉天的湖廣道御史郝浴謫居的書室,康熙五十二年,其子郝林等人對銀岡書院進行了改建擴建。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歲的周恩來曾就讀於銀岡書院,因此,如今的銀岡書院舊址,被闢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並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岡書院創始人——郝浴(1623——1683),字雪海,冰滌,號复陽。祖籍山西洪洞縣,後遷居河北定縣唐城。1649年進土,1651年出任湖廣道御史巡按四川。1653年,他奉命到四川保寧城監臨鄉試,時逢吳獻忠部將劉文秀率數万大軍圍攻保寧城,形勢危急。郝浴給平西王吳三桂寫信求援,吳拖延踰月方出兵解圍。吳三桂祝捷時獎給郝浴冠服以堵其嘴。郝浴識破其用心,拒而不受,並呈《保寧奏捷疏》與皇上,指出平賊乃平西王責(吳三桂)臣(郝浴)司風憲,不予軍事,而以臣予賞,非黨臣則忌臣也。”文中還盡述吳三桂當時按兵不動觀望狀。因此結怨於吳三桂。而吳三桂得知此事後,也上書皇帝奏郝浴一本,遣責郝浴有“親冒矢石語”冒功理應處死罪,但是,皇上終有憐憫之心,免郝浴死,從寬謫徙奉天。①郝浴於1654年九月攜家赴奉天,四年後定居銀州(鐵嶺)築起茅屋三間。郝浴對此自有記述:“戊戌五月下嶺(鐵嶺),卜築於南門之右,方十許畝,中為書室三間,前有圃種蔬,後有園種花,左壁吾臥室也,右壁一帶皆吾友連屋​​而居也”。②這就是銀岡書院的雛形。郝浴流放東北長達22年,在鐵嶺度過了十八個春秋。後來吳三桂叛亂,郝浴才得以平冤。康熙十四年郝浴赴京官復原職,他感慨萬千,臨行前“泣撫銀岡,留作書院”③銀岡書院由此而定名。郝浴在鐵嶺流放其間,身處逆境而不悲,不甘沉寂飽終生,決心研究學問,講學授徒。親書“致知格物之堂”匾額懸掛門楣之上。在室內牆上繪畫諸儒像,潛心探究儒家經典,批註《孟子》釋解《紫陽斷章》披星戴月孜孜不倦。 這期間,奉天、鞍山、撫順、遼陽、開原等地的一些名流紛紛而來,如明代謫居東北的左懋泰,是著名的詩文之大家,官至湖廣參政道。還有名僧函可(剩人和尚)等等。這些人與郝浴同命相連,因為郝浴待人真誠熱情,又有學識,所以這些人常來常往,談古論今,探究人生哲理,吟詩唱和,推敲文字,斟酌詩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郝浴致力於教育,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明代謫官左懋泰、戴國士等人,紛紛把子弟送到郝浴門下熏陶。學生數十名,年齡不同,素質各有差異,郝浴全不計較,認真地傳道、授業、解惑。評議歷代帝王將相的功德失誤,分析太平盛世原因,講述經史,指導寫作,配合科舉應試。他把歷代儒、佛、道三教思想合流後形成的新理學,做為教學傳授的主要內容,堅持“溫故而知新”“致知格物”的教學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畢業一批又一批,造就了不少人才,有從政經商的,也有從事文化教育的。如左氏兄弟,左煒生、左昕生、左哲生。戴氏後裔戴遵先、戴盛先、戴巡先等都成為當時東北文化名流。郝浴身居困境不甘沉淪,襟懷坦蕩,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贏得了鐵嶺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為了資助本地辦學,郝浴把三間茅草房,舊物圖書若干,良田二百餘畝全部捐給當地官府,以待“有踵至吾岡而默識浴一日之旨者”。④郝浴在銀岡書院從事教育18年,他播下的教育種子已經在遼北沃土上開花結果。正如他在《銀岡行》詩中寫的那樣:“晨登講席歌堯舜,千山翠色落銀岡,可知天道終歸正,從此丹山起鳳凰。”郝浴本人雖然不在了,但他創辦的銀岡書院卻在遼北大地上日益生輝。至今,書院內還存有郝林寫的《銀岡書院題壁》和焦獻猷寫《跋壁》的石碑。銀岡書院的複興,奉天尹郝林,鐵嶺縣令焦獻猷,邑人徐元弼功績不小,在後人心目中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而光緒年間,戊戌變法時出任書院總董的曾憲文也曾為書院做出不小貢獻。他是周恩來少年就讀銀岡書院時的老師,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深,熱心文教事業,積極倡導新學,主持銀岡學會事務期間,常常不辭辛苦四處奔走,勸導民眾子弟入學。 光緒二十九年,東北各地對辦新學大都採取遲疑觀望態度,而曾憲文在知縣趙翼臣支持下,率先採取西式辦學方式,成立了銀岡書院小學堂,這所學堂的設立比天津私立南開學校所創業時間還要提早一年。⑤這以後,書院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影響遍及遼北。學生遽增,在校生多時達三百多人。東北各地名師來書院講學者“歲無虛席”。學堂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打破了舊的辦學模式。確立了小學七年制四三分段,初等教育四年,高等教育三年的新學制。光緒三十二年又增設“簡易師範班”兩年制的中學班,其次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國文、數學、歷史、地理等課程,再次,在管理方面實行獎學制,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還利用“郝公遺產生息收入延騁'山長',並按日課做為獎賞士子膏火之用。”民國年間對此條款做了補充:“郝公遺產歲收準學生貸費以成就寒酸子弟。”“限畢業後一年償還貸款利息半額。”⑥這種做法無疑有很大進步性,繼承弘揚了郝浴熱心文化教育事業的精神。 郝浴是銀岡書院的開創者和教育實踐者。郝林、焦獻猷、徐元弼、曾憲文對郝浴的事業繼承而有發展。正是這些人,才使銀岡書院在遼北文化教育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後人讚銀岡書院“人傑地靈”,把它同全國著名的嵩山、白鹿洞、岳麓、石鼓四大書院相提並論,列為第五⑦,這雖似有自詡之嫌,但是從中不難看出銀岡書院至少在東北還是頗有影響的。  首先,銀岡書院開創遼北文化教育之先,成為此地文化教育中心。郝浴沒謫居鐵嶺之前,當地文化教育非常落後,據地方史記載:“鐵嶺古鄰荒服鮮居民乏文教,士類缺如烏。”自從郝浴謫居這里之後,創立了銀岡書院講學不輟,“實開本邑文化之先”,“說禮樂、敦詩書,文化漸開,士知向學”,“人始知會乘除,以至今日,或為國家之光,或為閭里之榮”,“文風蔚起”。⑧銀岡書院使遼北文化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它位居遼北文化教育之先和中心地位,帶動影響著遼北城鄉。僅從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這三年時間裡,就相繼成立正規學校一百多所。同時,銀岡書院內新增設管理機構,負責對遼北各地城鄉學校的指導和管理事務。⑨ 其次,銀岡書院是培育人才的搖籃。郝浴在此處從教十八載,培育人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據《奉天通志》記載:“郝浴等或以詩禮傳家,或以教化訓俗,文明輸入實利賴之,凡其所經歷之處熏其德而善良者不可勝數也”。《鐵嶺縣志》也有記載:“鐵嶺文化不有公其誰啟之,厥後人文蔚起,科第連綿,代有傳人,稱文風之盛”。郝浴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成為遼北乃至東北文化界的名流。並有不少詩文作品傳世,《奉天通志》《千山詩集》《鐵嶺縣志》《東北流人詩選注》等史誌著作中均有收載。據史料統計,僅民國年間,銀岡書院內畢業考入國內高等學校的就有132人,出國留學26人。宣統年間,十二歲的周恩來曾在書院內學堂讀過書。1962年,周恩來總理視察瀋陽後,決定到鐵嶺。據陪同總理同行的鄧穎超回憶說,在他們行前那天晚上,週總理許久未能入睡。到鐵嶺後,週總理又提到了銀岡書院。這說明周總理對書院懷有特殊的感情。1946年9月,周恩來同美國記者李勃曼在談話中提到:“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鐵嶺,是因為當時父親、伯父都在那裡做事。我在鐵嶺入了小學” “開始讀革命書籍,這便是我思想轉變的關鍵。”任輔臣是銀岡書院的學生。十月革命時期,他任蘇聯紅軍第一任中國團團長,曾榮獲蘇聯最高紅旗勳章。革命烈士石璞是銀岡書院的學生,他於1937年犧牲在南京雨花台上。銀岡書院為當時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也為新中國培養出不少英才。有人以《老樹》為題謳歌銀岡書院,頗有價值。其詩曰:“老樹婆娑滿院蔭,每當風雨做龍吟,年年鑄得錢無數,飄落人間總不尋。”“錢無數”喻人才數量之多,“總不尋”指人才質量之高。這就是銀岡書院培養人才所做出的歷史功績。至於書院的教育目的,內容受歷史的局限,今人就不能苛求前人了。正是由於銀岡書院在遼北文化教育發展史上貢獻重大,影響久遠,所以人民不會忘記它。銀岡書院從1979年10月正式闢為周恩來紀念館對外開放至今,十六年中,共接待參觀者約達十七萬人次。其中世界上19個國家的參觀者近千人次。1990年以後,國家一些重要領導人及社會各階層觀眾都對書院表示了極大關注。李鵬總理親自為書院題寫了館名:“鐵嶺市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王任重、張愛萍、馬文瑞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相繼贈言,希望紀念館繼續成為:“培養革命後代的學校”。中宣部王充閭部長參觀書院後寫下的留言是:“龍山遼北翠岡開,毓秀鐘靈作英才,愛國愛鄉兼愛教,春風桃李滿門栽”。西安雙十二事變時周總理的保衛者,原東北軍中校營長崔振寰先生的長子崔鵬先生留言為:“書院育英才,功績陰千古,中華今有望,盛世傳五洲。”觀眾們的留言,表達了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銀岡書院如今已成為遼寧省鐵嶺市宣傳遼北的一個重要窗口。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