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市
在凌源市天盛號鄉天盛號村外的一片沙質荒地上,發掘出一座古代石拱橋,經考證確定的金代民用石拱橋。石拱橋橫跨古河床,為上下拱結構,是一座五柱頭、四欄板的單孔石拱橋。橋寬4.7米,長3.8米,高3.4米,拱寬3.5米,兩邊有八字迎水牆,橋拱孔道跨度2.9米,上拱是半圓形,下拱為半橢圓形。橋面用90多塊折扇形石條砌成,白灰灌縫,鐵鍊固定束腰。拱兩面的圈臉石,每段上都有一朵直徑為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花為8瓣5蕊,有30顆圓珠將蓮花圈圍在中間,並且上下都有弦紋襯托,其設計美觀大方,獨具一格,可與蘇州角直鎮的“東美橋”相媲美,然而,它比東美橋要早300多年。從上下拱結構形式而言,它又比馳名中外的北京盧溝橋還早20多年。 金代石拱橋堪稱中國橋染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為遼寧重點文文物保護單位。 有資料記載,這座石橋建於公元1170 年,是金代世宗帝當朝、北宋神宗趙煦執政時期。橋為五柱頭四欄、單拱,橋長3.8米,寬3.4米,跨度2.9米,橋面用90多塊扇形石材構築,以束腰鐵鍊固定,橋拱正中有志石一塊,記敘建橋時間、經過、建橋人。此橋是我國現存不多的古代石拱橋,對研究我國古代橋樑建築、歷史文化、遼西古代經濟等有重要價值。1988年12月,該橋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凌源市天盛號鄉的省級保護文物——金代石拱橋,目前,正遭遇人為破壞。5月31日,筆者前往該橋參觀旅遊。快到橋時,當地農民就勸告筆者,別去看了,那裡已成了“地雷陣”!筆者行至橋一看,果然如此。護橋的小院牆,已被人扒開一個豁口,橋下一攤一片,不是人屎就是人尿,院內荒草叢生;院門口,灰色花崗岩制的“保護”石碑,用手一推,晃晃悠悠。 有資料記載,這座石橋建於公元1170年,是金代世宗帝當朝、北宋神宗趙煦執政時期。橋為五柱頭四欄、單拱,橋長3.8米,寬3.4米,跨度2.9米,橋面用90多塊扇形石材構築,以束腰鐵鍊固定,橋拱正中有志石一塊,記敘建橋時間、經過、建橋人。此橋是我國現存不多的古代石拱橋,對研究我國古代橋樑建築、歷史文化、遼西古代經濟等有重要價值。1988年12月,該橋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筆者呼籲有關部門對此應予以重視,盡快採取措施加強保護,別讓古石橋繼續遭受破壞。 位於凌源市的天盛號金代石拱橋,始建於金代大定十年(西元1170年),比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的蘆溝橋還早了19年,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保護最完好的金代石拱橋建築。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農民在整理田地時所發現。當時整座橋被埋在地下。根據考古專家研究,這座位於大凌河支流滲津河上的石拱橋,早年因為洪水暴發,被上游大量沖積來的泥土覆蓋住。由於橋體設計堅固,橋樑並未被沖壞。較顯乾燥的泥土覆蓋包裹,反而對橋樑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得以讓石拱橋日後完整地重見天日。 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中國北方少見的單孔、上下呈拱形的石拱橋。橋長約4.7公尺,寬約8公尺。橋身兩端砌有八字形翼牆。橋面兩旁豎著望柱和攔板,柱頭高83公分,寬57公分,頂端有胡桃形石雕。橋拱跨度為2.9公尺,橋面以九十多塊扇形石條,整齊鋪砌而成。兩石之間以亞腰形鐵鑄件連接固定住,此點恰巧與北京蘆溝橋重建碑石上的刻文“石工鱗砌,面以鐵釘,堅固無比”形容相符,造型既堅固又美觀。 金代石拱橋最佳旅遊季節 建議秋季到凌源旅遊,除了參觀金代石拱橋,還可以欣賞國家生態經濟林示範區層林盡染的美麗景緻,還可以吃到甜扁杏、蘋果和大棗等水果。
金代石拱橋位於朝陽市凌源縣南部天盛號村東北。凌源地區農副土特產豐富,主要有扁杏、蘋果、大棗、鱗棒蔥等。是國家生態經濟林示範區,杏仁、蘋果生產基地和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朝陽大棗也是極富盛名,色澤鮮豔,皮薄肉厚,酸甜酥脆。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