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
在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原是一處普通的農家庭院,1938年遭日軍焚毀,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佔,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蒲松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茸、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現在,故居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靜的院落。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蔭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松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 穿門北折是一正兩廂的庭院。其中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2間,為1954年修建。正房兩側的檜柏、石榴,以及廂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紅等,均係後人所栽,院內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復後增添。 故居正房為磚石、土坯結構的普通民房,木櫺門窗,房內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匾下懸掛著蒲松齡74歲時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鱗為其畫的肖像,兩旁是郭沫若手書的楹聯,房內還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端硯1方、在畢家教書時用過的床1張、手爐1個;還陳列著與蒲松齡有直接關係的綽然堂匾、靈壁石、三星石、蛙鳴石各1塊,此外,室內擺放的桌、椅、幾、架、櫥和木影爐均是蒲松齡曾設館30餘年的西鋪畢家舊物。 故居東西兩廂,茅檐低小,狹窄簡陋,近年又作重修。院內之東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松齡撰文和與其有關係的3塊碑記置於此。 蒲家莊外,還有著名的柳泉和墓園。柳泉在蒲家莊東門外的“滿井溝”底。泉口青石砌就,約0.6米見方,旁立沈雁冰書的“柳泉碑”。柳泉本是一眼地下泉井,據蒲松齡的《募建龍王廟序》載:泉“水清以冽,味甘以芳”、“水滿而溢,穿出焉”。傳說他曾在此設茶待客,蒐集創作素材。 墓園在蒲家莊東,長40米、寬38米,內有古柏37株。蒲松齡及其父親、長孫的墓均葬於此。1980年,蒲氏始族蒲璋之墓碑也移存墓園中。此外,故居中還收藏有當代名人題詠蒲松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共計200餘件,其中郭沫若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松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所在城市:淄博市博山區距所在城市里程:7公里門票價格:36元 蒲松齡紀念館是在蒲松齡故居基礎上於一九八零年建立的。紀念館擁有六個小院、八個展室,陳列體系完備、展覽內容豐富。現設有資料研究室、群眾工作部、陳列部、保衛科、辦公室等機構,並成立了蒲松齡研究所、蒲松齡研究會,主辦有全國唯一一家蒲學專業學術刊物《蒲松齡研究》季刊。蒲松齡紀念館先後獲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青年文明示範崗等榮譽稱號。 蒲松齡科舉不第,無緣官場,終身清貧,僅靠教書為生。然而,他卻沒有頹廢,更未流俗,而是集中業餘精力,勤奮著述,無償地為後世流下了諸多彌足珍貴的文學瑰寶。 據同邑文人張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載,聊齋著作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誌異》八卷;還有碑陰所附:“雜著”五冊(《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各一冊),“戲”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通俗俚曲”十四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魔殃》 、《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各一冊,《禳妒咒》、《富貴神仙曲》後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各二冊)。另外還有墓碑未載的部分編選與輯錄作品等。由於古人習慣於在自己的詩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齡的著作分別稱為:《聊齋誌異》、《聊齋詩集》、《聊齋文集》、《聊齋雜著》、《聊齋俚曲》、《聊齋戲》等。 《聊齋誌異》是蒲松齡從20歲始至40歲基本成書,後又繼續創作至暮年,歷時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近500篇,內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與神仙故事,雖涉荒幻而斷制謹嚴。旨在針砭時弊,勸善懲惡,移風易俗,抒寫孤憤。其素材多取自於現實生活以及軼聞傳說與個人感受。如寫明末清初戰亂的《韓方》、《鬼隸》、《亂離》、《野狗》、《張氏婦》等篇以及為撫慰落魄書生與孤身塾師的《綠衣女》、《小謝》篇等。 《聊齋誌異》廣泛繼承了古代神話、傳說,漢魏六朝的史傳、志怪,唐代傳奇與宋元明各代白話小說創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齡以狐鬼花妖神仙怪異作為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魯迅語);兼採六朝志怪與唐代傳奇之長,“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傳文學、白話小說及戲曲文學等藝術技巧,將文言小說創作推向了最後一座高峰。 從作品內涵看,《聊齋誌異》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很寬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齡不僅關注著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腐敗,貪暴不仁,而且也關心著社會各階層與世風、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場不公與考官昏庸,其中還寄託了他嚮往美好人生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織》、《潞令》、《鴞鳥》、《夢狼》、《放蝶》、《胭脂》、《商婦》、《張鴻漸》、《盜戶》、《公孫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續黃粱》;《畫壁》、《考城隍》、《鐘生》、《陳錫九》、《張誠》、《二商》、《曾友於》、《辛十四娘》、《林氏》、《馬介甫》、《大男》、《雲翠仙》、《姚安》、《韋公子》、《宮夢弼》 、《雷曹》、《素秋》、《酒友》、《崔猛》、《義犬》、《大力將軍》、《丁前溪》、《種梨》;《葉生》、《司文郎》 、《於去惡》、《王子安》、《何仙》、《賈奉雉》、《餓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紅玉》、《綠衣女》、《連瑣》、《香玉》、《小謝》、《嫦娥》、《愛奴》、《鳳仙》、《青梅》、《嬌娜》、《喬女》 、《連城》等。 《聊齋誌異》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古代誌怪傳奇小說中空前而絕後。獨具匠心的蒲松齡超人之處,在善於虛構,突破常規,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設以寓意,虛擬鬼狐花妖,實寫現實人間,藉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這些創新成就卻遭到後來紀昀的反對,而紀昀所反對的,也正是這部名著數百年盛傳不衰的根源。 《聊齋誌異》裡雖經高珩、唐夢賚作序,王士禎評點,但蒲松齡生前卻無力印行,僅靠民間傳抄流傳。至乾隆三十一年,第一部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睦州問世,隨後各種批點、詮釋、評點、圖詠、拾遺本相繼在海外出版。迄今,外文譯本約有日、朝、越、英、法、德、俄、意、捷、羅、波、匈、保、挪、瑞、荷、馬來、印尼等20多種語言、數十種版本在世界各國流傳。 《聊齋文集》是蒲松齡的散文、時論、應酬、擬作等文集結集,原為四卷,後人輯為13卷,包括賦、記、引、序、疏、論、跋、題詞、書啟、文告、呈文、婚啟、生志、墓誌、行實、祭文、雜文、擬表、擬判等,共計五百多篇。其中除部分作品為自作外,其餘多是代人歌哭之作,而駢文竟佔十之六。 作品內涵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部分作品體現了蒲松齡的為民思想,如《康熙四十三年記災前篇》、《秋災記略後篇》、《救荒急策上布政司》 、《循良政要》、《淄邑流弊》、《鹽法論》等。文章構思精巧,典雅生動,成就之高,深受王士禎好評:“八家古文辭,日趨平易,於是滄溟、龠州輩起而變之以古奧”而操“因境寫情,體裁不一,每於蒼勁刻峭中,時見渾樸”,“當漁洋司寇、秋穀太史,至以聲價相高時,乃守其門徑,無所觸亦無所附,卒成一家言。” 聊齋詞,其墓碑、行述中均無記載,僅在蒲立德致王洪謀書中提及有“詞集一冊”。路大荒先生在輯錄整理聊齋詞作的基礎上,將西安發現的“柳泉居士詞稿”(手稿)殘卷內容與以前所收,去複校訛,共得92闋,厘為一卷,並且把唐夢賁《聊齋詞序》手稿置於卷首。此為目前所見聊齋詞的真品,(另有民國石印本《聊齋全集》中的26闋詞、262首詩以及6篇文與兩卷“筆記”全系偽作)。 從聊齋詞作時間看,起自康熙初,多在其南游後與坐館西鋪間。內容多與友人唱和,戲贈,也有慨嘆自己的困窘與鄉試敗北的悲憤,有讚美女性才貌及男女愛情的歡愉,有寫景狀物及譏諷世相的等等。作品特色,一如唐序所稱:“峭如雪後晴山,岞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帶靈氣。”並無詞家常有的“粉黛病”與“關西大漢病”。 《省身語錄》作於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其內容是“敬書格言,用以自省,用以示後”。路大荒整理《聊齋文集》中僅存《序》,而無文。北京大學馬振方教授1994年春自日本慶應大學帶回抄本複印件,輯校出版《聊齋遺文七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前曾刊於《蒲松齡研究》(題名《聊齋編處世格言百全》)。 《懷刑錄》作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路大荒整理《聊齋文集》中存《序》而無文。從其序看,該書“集五服之禮,並稽五服之律”,旨在“使讀禮者知愛,讀律才者知敬,其有裨於風化”,“使尊卑之分,親疏之義”一見可了。此書久已失傳,至今未見面世。 《歷字文》是蒲松齡設館西鋪畢家時,“於《四庫》書中細心蒐集,費盡數載心血,匯纂成書”的一部有關“吉凶禁忌,福利休祥”等內容的書稿。國內失傳,日本慶應大學“聊齋文庫”藏其殘抄本。馬振方先生復印帶回國內,整理點校後先發表於《蒲松齡研究》中,後又收入其《聊齋遺文七種》一書中。 《日用俗字》稿成於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年)正月,至乾隆間始刻印成書。當年蒲松齡見《莊農雜字》一書多有脫漏、杜撰,不盡人意,因而詳查《字彙》,另編成《日用俗字》一書。其中讀音,悉從《正字通》,而難識者皆注以音切。共分身體章、莊農章、養蠶章、飲食章、菜蔬章,器皿章等31章,包容了世間生物、社會行當,方方面面常用俗字。不僅是很好的識字讀本,更是當時社會民風民俗的百科全書。 《農桑經》是蒲松齡在韓氏《農訓》基礎上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進行增刪,又博採古今論蠶者,編輯而成的。旨在“使紈絝子弟,抱卷書生,人人皆知稼穡”。內含《農經》71則(包括一年四季整地施肥,種植各種農作物的時間、方法以及治虫、滅荒禦災等);《蠶經》21則(包括擇種、養蠶、擇繭及齊繭法等);《補蠶經》12則;附錄《蠶祟書》27則以及《種桑法》10則等。是一部有價值的農業科普著作。 除以上五冊雜著外,蒲松齡還先後編選輯錄了多種著作,如《婚嫁全書》、《<帝京景物略>選》、《宋七律詩選》、《莊、列選略》、《小學節要》、《藥祟書》、《家政內編》、《家政外編》、《觀像玩佔》等。可見其勤奮,更見其為人之心。可惜的是,除《藥祟書》抄本與《家政內、外編》手跡殘稿近已得見外,其餘諸書早已失傳,僅有序跋留存而已。 《聊齋戲》 《鬧館》寫教書先生在飢荒之年難找主顧,形同乞討的沿路喊叫:“教書”。在苛刻的顧主一番還價後,他竟以極低的報酬成交,並甘願無償地為東家接送孩子,還兼干各種家務活。儘管每天只有兩頓不像樣的飯,也總比挨餓強。充分反映了“斯文不值錢”的社會現實。 《鐘妹慶壽》通過鐘妹送鬼為兄慶壽,寫面目不揚而才能吐鳳的鍾馗,因恨朝廷重相貌輕文章,憤撞金階,死後被上帝擢為九幽三曹都判官。他認為世間的不公,都是幾個邪鬼作祟,於是專吞邪鬼入肚。“養成一個鬼脾胃,頓飯非鬼不美”。其道白:“掃盡群魔千里霧,放日月照陰城。”說出了懷才不遇,恨科場不公的蒲松齡心底的話。 《窘闈》(附《南呂調九轉貨郎兒》)前者寫鄉試闈場裡,考生在答卷過程中焦急、無奈、怨恨、乞求、夢幻等各種窘態與心理變化;後者寫應鄉試的秀才,從倉促備考到闈場門外、候檢、入場,以及在答卷前後與出場始悔的各種感受和心態。將考生的窘態與艱辛刻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三齣戲生動幽默,寫出了蒲松齡的親身感受與對科場不公的憤慨。 《聊齋俚曲集》 聊齋俚曲,按蒲松齡墓碑原載為14種,其中《富貴神仙》後變《磨難曲》作為一種計算,實際上應作兩種,共15種。當年路大荒在整理《聊齋俚曲集》時未收入《琴瑟樂》一種。 聊齋俚曲是蒲松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說唱與戲劇作品,其形式類似今天的琴書說唱與地方戲,所用曲調是藉用當時流傳的幾十種曲牌音樂(填詞)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譜,僅靠口傳,至今只憑錄音整理記譜十數首)。 從寫作時間看,除較短的幾種寫於作者中年外,其餘多作於暮年。從寫作動機看,作者是為“參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媼之夢”,用以勸善懲惡,移風易俗。大多數作品寫於西舖的直接動因,是為取悅於畢際有的孀妻王老夫人(王漁洋的從姑母)。 從作品內容看,其中半數改編自《聊齋誌異:《姑婦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張誠》,《翻魘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貴神仙》與《磨難曲》即《張鴻漸》,《寒森曲》即《商三官》與《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倫理關係如婆媳(《姑婦曲》)、夫妻(《禳妒咒》)、後母與兒子、兄弟(《慈悲曲》)、父子(《牆頭記》)關係等,到街坊鄰里關係(如《翻魘殃》)到社會不公問題(如《富貴神仙》、《磨難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誕(如《增補幸雲曲》)。除少數遊戲筆墨外,無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與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從藝術效果看,作品的取材與方言俗語的運用,深受當地聽眾、觀眾與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如《牆頭記》等作為地方戲,至今盛演不衰。 從寫作形式看,聊齋俚曲經歷了一個從短篇到長篇的發展過程,更經歷了一個由簡單的琴書說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戲演變進程,如最後完成的《禳妒咒》、《磨難曲》與《牆頭記》。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進而轉化為與大眾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聊齋俚曲最終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成為俗文學的高峰。 懷才不遇的蒲松齡,超脫了世俗的享樂追求,艱苦卓絕地背負著雅、俗兩座文學藝術高峰,登上了世界之巔,他為自己鑄就了一座豐碑,更為後世樹立了人生楷模。 蒲松齡故居最佳旅遊季節 適宜季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旅遊區(點)定期舉辦的旅遊活動:隨 機搞書畫展、聊齋文化巡迴展;
座落於蒲松齡故鄉的蒲泉大酒店,對蒲氏與魯菜烹飪美食和環境、文化、風俗等文學外的美食理論做了探究。得出魯菜發端於明(朝)繼承於清,而菜系理論則自蒲松齡研究後自成系統開始興盛。為此魯菜發源地流傳有:“大方魯菜文化,得於松齡之家(理論)” 以精美魯菜(蒲氏整理的魯菜經典烹飪)融合經典蒲文化裝修佈局,廳堂迴廊齊韻魯樂縈繞,綜現蒲文化魅力和齊魯古風的萬千氣象,置身其中佇看聊齋壁畫,走馬瀏覽以系列聊齋故事為題材的藝術造境,倘佯其中才知道看了蒲氏故居公園只算遊覽了一半,另一半卻在蒲泉大酒店裡的空間引伸、延續。當稱心滿意足於景緻觀賞,坐下來品嚐美食時,不僅有你想嚐到的主打菜--精美蒲氏魯菜;還會根據你的口味不同,地道的南方四大菜系,粵、川、浙、淮也一應俱全,且全是聞名一方的名廚主理。美食個性在這裡眾口能調,可以各取所需,彰顯了品牌店的大家風範。在這裡有美景、美食的享受,又有沁人心脾的古箏樂曲襲來:“高山流水”、“廣陵散”讓人韻樂魅力;而你置身於蒲泉大酒店這感官三絕――美景、美味、美樂都為你所有,你可盡情盡興地品咂、享用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