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真教寺

濰坊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青州真教寺坐落在青州城東 ​​關回族居住集中的昭街,真教寺建築規模宏偉,形式特異,歷史悠久,是我國伊斯蘭教的名寺。根據寺的碑文記載:“清真回回禮拜寺自大元大德陸年(公元1302年)元相伯顏的後裔所立。”又據青州趙氏族譜記載,趙姓為元朝伯顏的後裔,楊姓為伯顏察爾後裔。伯顏察爾的畫像藏在青州楊氏家中,解放後送交省博物館保存,被定為元代珍品。說明在元代青州已有大量穆斯林居住,還有一部分官宦人家,真教寺也隨之而建造。真教寺是伊斯蘭教早期的稱謂。在元代,伊斯蘭教在我國尚未有固定的名稱,有“清淨”、“真教”、“淨覺”等稱呼。到明中期,“清真寺”才成了伊斯蘭教在我國的專用名稱。一些伊斯蘭教歷史研究者把青州真教寺作為元代三大伊斯蘭教寺(青州真教寺、杭州真教寺、定州真教寺)之一來進行研究。青州真教寺自元代始建後,又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大,幾經滄桑,但建築群沒遭到大的破壞,整修後的真教寺保持了原來的風格,為青州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也是重要的參觀景點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場所。每年都有不少的阿拉伯客人前來參觀、禮拜。真教寺建築規模宏偉,形式別具一格,為中阿混合建築。全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坐西朝東,由低到高,拾級而上。主體建築大門、二門、禮拜殿、望月樓排列在一條東西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式配列,有南北學堂、南北配殿,三進院落。具有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對稱、協調、肅穆、大方,有主體又有陪襯等特點。青州真教寺歷史上是山東東部伊斯蘭活動的中心,全國很多知名伊斯蘭教阿訇到真教寺講經學。現在寺周圍居住著穆斯林近2萬人,寺內有阿訇10多人,每逢節日,穆斯林群眾就聚集到寺內聆聽阿訇宣講教義,參加節日會禮,共祝吉慶,氣氛十分熱烈。真教寺的開放對於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增進各 ​​民族的友誼,發展民族經濟有著極為重要意義。在研究伊斯蘭教、民族史志以及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 真教寺,位於回族聚居的東關昭德街西側,既是伊斯蘭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各族人民參觀遊覽的著名景觀。它始建成於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是當時全國三大真教寺之一。經歷代修葺,規模不斷擴大。它融匯了中外建築之精華,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特色,又明顯地帶有阿拉伯式的建築風格。真教寺坐西朝東,教眾禮拜時,面部正對著聖地麥加的“天房”。寺門分大門、二門。大門為單簷歇山式,磚石結構,門洞拱卷式,門面通寬30餘米,上嵌磚雕龍鳳等吉祥物,正面門額為石刻“真教寺”三個大字。二門為單簷硬山式建築,簷下施斗拱,磚雕伊斯蘭教經文及圖案,工藝精湛,花紋精美。牆壁上有碑文,記載真教寺創建始末。二門後,迎面是一座碑亭寬3米,高4米,磚石結構,頂覆琉璃瓦,碑的兩面分別鐫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製《至聖百字贊》和“聖諭”,內容為讚頌伊斯蘭教的教化功德。院內廣植松柏、銀杏等花木,給人以幽靜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全寺的主體建築——大禮拜殿,坐西面東,面積600多平方米,能同時容納七八百人進行禮拜。大禮拜堂為三券式樣,由前殿、中殿和望月樓相聯組成一體,整體是“主”字形,殿頂起伏有度,氣勢宏偉。另外在大殿兩側,還分佈著沐浴室、敬義堂、北學堂等小型建築。 青州真教寺,據寺內碑文記載:元大德六年(13O2年)元相伯顏後裔所建。它歷來是山東省東部伊斯蘭教的活動中心。已故的著名的大阿訇王靜齋曾在這裡掌教,譯著過伊斯蘭教靜典著作;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馬松亭大阿旬1935年曾在此講過經,領過拜淄博、臨沂、濟寧等地的許多阿旬都在這裡學過經。 真教寺建築宏偉,工藝精湛,別具一格,全寺佔地9畝,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院分三進,主體建築大門、儀門、禮拜殿在東西中軸線上,左右成對稱式配列。寺門是亞座單簷歇山式磚石結構的門樓,完全仿製木結構做法。簷下施斗拱、垂珠、掛磚、前樑枋上有磚雕“二龍戲珠”、後樑枋上有磚雕“獅子滾繡球”,另外掛磚上還刻有湯瓶、香爐、經卷等圖案,雕刻精緻,面積36平方米,高8米多,大門兩邊有八字牆、角門,總寬30米多,大門上方石匾鐫有“真教寺”3字,大門背面橫額上磚雕阿文“麥斯吉德”,寺門對面有影壁。現寺門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二門(也稱儀門),也是單簷硬山式建築,面寬3間,建築面積45平方米,6扇3米多高的朱紅屏風門,門楣懸匾額,中為“天主正教”,左為“瞻天仰聖”,右為“默德真傳”。中門兩旁楹聯:“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背面匾額為“敬一歸真”。簷頭雕刻經文和圖案。門洞內南北山牆上,共鑲有4塊石碑,記述該寺歷史、修二門記和禮拜時辰。現存二門為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禮拜殿面積600餘平方米,能容納千人禮拜;由前殿、中殿、後窯殿上接望月樓組成,三者以“勾連搭”式加大縱深。殿內寬敞明亮、樸素典雅,台基1米多高,用36根圓柱構成環繞殿廊。殿頂是由前中殿兩歇山頂連接後閣樓下層構成,有起有伏,氣勢宏偉。前殿面闊5間18.7米,進深5間11.5米,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積210平方米。簷下施斗拱,樑枋朱漆彩繪,描金塗丹,簷下有阿文匾額,並繪有“青州八景”。殿內原有楠木製作的“呼圖白”摟。文革”中被拆毀。中殿亦為單簷歇山形式,建築面積108平方米。後閣樓上接望月樓,與中殿相連,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面積為173平方米,高12米。後閣凸出“米哈拉布”。閣脊高大,花紋精緻,施吻獸,近看皆係各種花朵模擬而成。素有“似獸非獸,有眼無珠,遠看是獸,近看是花”之說、“百字贊”碑亭,坐落在二門後、禮拜殿月台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寬3米,高4米,歇山頂,磚石結構,斗拱,垂珠,雕刻掛磚,頂覆琉璃瓦。碑亭正面鐫御製《至聖百字贊》,背刻聖諭。“文革”中碑亭毀破,1985年重建。南北講堂坐落在二門內兩側,各面闊5間,單簷硬山前廊式結構,建築面積各為140平方米,橫枋和样頭有阿文圖案,古樸典雅.南北學堂在大門和二門之間、主甬道兩側,面寬3間,硬山前廊式結構。原是兒童念經的教室。沐浴室在禮拜殿後側,5間。敬義堂在北角門內、北學堂東,自成院落,是鄉老議事、管帳人收寺院地租和包貼的地方。此外,南、北學堂之西側有南、北房各3間,南為徐橋趙德和獨資捐修,北為講經堂。 真教寺自1302年建立後到現在,已經有近?00年的歷史了、數經災患、損壞,也數經修建,始有今日之面貌。唯年代久遠多已失考。據現有寺碑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年)劉瓚增修。明成化甘三年(1487年)劉廷璧重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劉緒增修。明正德元年(1506年)楊應奎增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O年)趙璜率眾增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張永盛等修後殿閣樓、左右二廂房並建二門(儀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寺門及影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儀門擴為3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百字贊”碑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丁承明等重修後閣樓。1934年趙明遠建水房。1945年日軍砲擊大門樓,留有殘跡。“文革”中毀壞嚴重。1984年至1987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資助16萬元,山東省宗教處資助6萬元,濰坊市政府資助12萬元,由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建築隊對寺院全面整修,1986年竣工,真教寺面貌一新。 真教寺於1982開放,1989年寺內有阿旬10人,周圍居住回族穆斯林萬餘人。國內來參觀考察的連續不斷,1989年一年接待了國內近20個省市來訪團體。該寺也經常有外國友人和穆斯林來訪。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