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臨沂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座落在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1972年在銀雀山西漢墓發掘出土了以《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為主要內容的先秦古籍,轟動國內外,是建國以來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銀雀山漢墓廳、竹簡陳列廳、文物陳列廳。 銀雀山漢墓廳居博物館院內南側。廳中央是複原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品複製後,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狀展廳周圍牆壁上放大的漢墓發掘現場和出土竹簡時的照片。兩座漢墓中出土竹簡7,500餘枚,其中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守法守令第十三篇》等先秦古籍。佚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於1972年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存在的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迷,系建國以來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二號墓共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 竹簡陳列廳:是銀雀山漢墓廳的北面,二層仿古建築的一樓,廳內正面屏風上懸孫武浮雕象,其兩側是用金文、漢隸、英文、日文書寫的《孫子兵法》文摘。左右板壁上放大的兵法竹簡照片。正廳的東西兩側,分別為《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廳內分別塑有“孫子著書”和“孫臏出征”的大型塑象。其周圍放置一排特製的玻璃展櫃,櫃內依次擺放著經過技術處理的兵書竹簡,其中《孫子兵法》竹簡233枚,分上篇十三篇和下篇佚文五篇;《孫臏兵法》竹簡222枚,為16篇。 文物陳列廳:設在竹簡陳列廳的二樓。展出百餘座墓葬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包括陶器,漆器,帛畫等。其中金雀山九號墓出土的西漢帛畫,長2米,寬0.42米,內容分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人間部分描繪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這是繼湖南馬王堆出土帛畫之後又一重大發現,是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出土的唯一西漢帛畫。 銀雀山和金雀山的地下有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以西漢墓葬為主,兼有戰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墓葬群。1964年被發現,1972年至1986年先後發掘一百餘座墓葬,大多是西漢前期墓葬。 銀雀山漢墓座落在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市政府院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4月在銀雀山發掘古墓兩座,定為銀雀山一號、二號墓。墓址開鑿在岩石上,為長方形豎穴,均為一槨一棺。槨內有隔板一側放棺、一側為邊廂,邊廂內放置隨葬器物。考古人員在邊廂裡發現的竹簡。經專家整理,其中有中國古代四大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珍貴的竹簡為研究中國先秦和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文學、音訓、簡冊、曆法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特別是失傳1700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漢簡出土名揚四海,震驚中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被列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博物館於1989年10月落成開放。博物館為古典宮廷式建築。館內松柏花竹,長廊圍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一座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銀雀山漢墓廳、竹簡陳列廳、文物陳列廳。 銀雀山漢墓廳的中央是複原的一、二號西漢墓穴,隨葬品複製後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狀展廳四壁為放大的挖掘現場和出土竹簡的照片。兩座漢墓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和佚文五篇;二號墓竹簡內容有《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冊制度及古代曆法的研究,均有重要價值。 竹簡陳列廳一層分為《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陳列以圖文與實物相結合,向觀眾展示了出土的兩部兵書竹簡、孫子和孫臏的作戰實踐、春秋戰國兵器、以及中外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二層為文物陳列廳,展出一、二號漢墓出土的文物及1970年以來在金雀山和銀雀山百餘座漢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是繼湖南馬王堆帛畫之後的又一發現,是長江以北地區出土的唯一的西漢帛畫。還陳列著仿製的古代兵器矛、戈、戟、弩、銅劍、銅鏃等,以及戰船、望樓車、拋石機、雲梯、陶釜、銅鼎等。 文物陳列廳設在二樓,陳列有百餘座墓葬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包括陶器、漆器、帛畫和漢畫像石等。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長方形,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烏,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三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表現了墓主人起居宴遊等生活情景。這是國內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之後,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帛畫,它不僅是珍貴的藝術珍品,而且對研究古代的喪葬制度、神話傳說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墓竹簡的出土證明,臨沂自古為思想精英薈萃之地,也是兵學昌盛之城邑。1992年4月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和臨沂行署共同舉辦了“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英、法、日、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數百人應邀參加。《孫子兵法》已被世界翻譯成20多種文字。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 遊覽整個景區大約需要1個小時。 景點名稱:銀雀山漢墓廳 居博物館院內南側。室內中央是複原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物品複製後,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一、二號墓室均在岩石上開鑿而成,為長方形豎穴。相距50厘米。由地表至墓底深度,一號墓為2-3米,二號墓為3.5-4米。一號墓室南北長2.64、寬1.76、高1米;二號墓槨室南北長2.14、寬1.56、高0.88米。兩座漢墓中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其中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五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尉繚子》五篇;《六韜》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政論兵文章五十篇及陰陽、蚨、佔侯之類十二篇。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善的古代歷譜。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冊制度及古代曆法的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兩墓與竹簡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漆器、銅器、栗子、桃核等98件隨葬品。兩墓棺內各有鬆散屍骨一具,由於缺乏資料,不能對墓主人作出確切的判斷。 景點名稱:竹簡陳列廳 一樓序廳內,正面屏風上懸孫武浮雕像,塑像兩側是用金文、漢隸、英文、日文書寫的《孫子兵法》文摘。序廳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室內陳列以圖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集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與一體,向觀眾展示了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兩部兵書竹簡、孫武和孫臏的作戰實踐、春秋戰國兵器、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理論精華以及中外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景點名稱:文物陳列廳 文物陳列廳設在竹簡陳列大廳的二樓。展出一、二號漢墓出土的文物及1970年以來在金雀山、銀雀山百餘座墓葬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所展漆衣陶器,顏色褐紅,造型精美;彩繪陶器,色澤鮮豔,描繪細膩。其中彩繪樂舞俑揮袖而舞,姿態優美;說唱俑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陶馬、陶車、馬夫俑比例勻稱,形象逼真。其高超的彩繪藝術和精湛的製陶工藝,為國內外遊客漢絕。 特色景觀:竹簡、兵書;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專題性的漢墓竹簡博物館,坐落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銀雀山漢墓群遺址上。博物館始建於1981年,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1989年10月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隸屬臨沂市文化局的文博單位。現有工作人員22人,其中研究館員1人,副研究館員5人,館員9人,助理館員6人;歷任館長劉大田、宋愛貞、郭文鐸、宋開霞。 銀雀山漢墓竹簡於1972年4月在銀雀山1號、2號漢墓出土,共編7500餘號,內容計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5篇,《孫臏兵法》16篇,《尉繚子》5篇,《晏子》16章,《六韜》14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0篇,論政、論兵文章50篇,陰陽、時令、佔候、相狗、作醬等其它雜書。其中《孫子兵法》、《尉繚子》、《晏子》、《六韜》等現有傳本;《孫臏兵法》雖無傳本但在《漢書·藝文志》裡曾經著錄過。其它諸如論政、論兵、陰陽、時令、佔候、相狗、作醬等雜書,既無傳本也不見歷代書目著錄,屬首次發現。 1號墓竹簡形制有長短兩種。一般長簡27.5厘米左右,寬度為05~0.7厘米,厚01~0.2厘米;短筒16厘米左右,短筒似為當時的8寸簡。竹簡原來用繩分編成冊,因編繩年久朽斷,出土時順序已經錯亂。長簡大部分有三道編繩,兩端各一道,上下留一至二厘米的天地頭,另一道編繩居中部。一部分只有兩道編繩,大致將全簡劃為三等份,簡文頂行,不留天地頭。短簡為兩道編繩,兩端各留近二厘米的天地頭。 2號墓出土竹簡為《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計有32枚,大部分完整。簡長69厘米左右,寬1厘米,厚02厘米,三道編繩;此類簡應為當時的三尺簡。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對研究古代曆法很有參考價值。竹簡全部用毛筆書寫,每簡字數多在35字左右,最密的有40多字,少的也有20多字,字體是秦漢之際通行的早期隸書。《孫臏兵法》有起句符號,末簡有尾題和總計本篇字數,《孫子兵法》末簡也有本篇字數。《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每篇首筒的背面標有篇題,說明簡冊是以最後一枚為軸心,將有字的一面向裡,首簡卷在最外層便於查閱。1號墓還出土了一些抄列竹書篇題的木牘,可能是捆在簡冊書外面的題簽。現代畫卷的題簽、書籍封面上的書名,就是這種制度的演變。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發掘出土,為研究中國先秦和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文字、書法、音訓、簡冊、曆法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諸如《六韜》、《尉繚子》的出土,解決了人們長期以來疑為後人偽託之書的問題。佚書中的《吳問》,講了政治與經濟的關係;《田法》講到政府授田給農民的製度、農民的各種負擔以及農民不能完成政府規定的生產任務時應受到的處罰。這對於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最為重要的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兩部兵書同時在1號墓中出土,澄清了自唐宋以來國內外關於孫武、孫臏其人有無、其書真偽的疑案。銀雀山漢簡書的出土在兵學研究和考古史上貢獻重大,轟動海內外;20世紀70年代被列為新中國考古十大重要發現之一,20世紀90年代被評為新中國最有影響的考古成就之一;21世紀初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成就之一。 為紀念兵學和考古史上的這一重大發現,突出兵學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重點突出了漢墓與竹簡兩大類內容。在銀雀山1、2號漢墓遺址上修建的歇山斗拱式漢墓廳,建築面積125平方米,陳列面積100平方米。漢墓廳的中央是複原的1、2號西漢墓,兩墓穴及隨葬品均按發掘時原樣陳列其中;兩墓墓主因無翔實資料可考,據其所陪葬的眾多兵書推斷,可能是與軍事有關的軍事謀略家。陳列廳的牆壁上,分別陳列著考古發掘現場、竹簡出土、清理竹簡、出土文物以及放大的竹簡書等大型圖片。 竹簡陳列廳為雙層歇山斗拱式建築,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陳列面積1000平方米。樓下主要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書的陳列。序廳的牆壁上有孫武、孫臏浮雕頭像,車馬攻戰浮雕,襯以放大的竹簡模板,展示著該展廳所陳列的主要內容。《孫子兵法》展廳陳列著《孫子兵法》竹簡書以及古今中外眾多的版本和譯釋本。孫武生平,吳宮斬姬繪畫,柏舉之戰電動模板,春秋兵器、戰車、戰船、望樓車等實物。《孫臏兵法》展廳陳列著《孫臏兵法》竹簡書和該部兵書再現後在國內外的影響及各種版本;孫臏生平,馳逐重射繪畫,桂陵之戰自動語音,馬陵之戰沙盤,戰國兵器、甲胄、拋石機等實物。 二樓簡牘陳列廳,主要陳列銀雀山出土的《晏子》、《六韜》、《尉繚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竹簡書。《簡牘集粹》陳列全國各地出土的簡牘精華。 文物陳列廳,重點展示金雀山、銀雀山漢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其中1號墓出土的三銖錢極為稀有,為該墓的斷代起了很好的時間鑑定作用。2號墓的帶字陶罐,刻有“召氏十鬥”;“召氏”可能是墓主的姓氏,“十鬥”可能代表著該罐的盛量單位。銀雀山4號墓的漆衣陶器,用經過陶洗的泥質灰陶做胎,器型規整勻稱,火候充足,質地堅硬,外表髹紅褐色漆。該墓計出漆陶21件,歷經2000餘年器型保存完好,器表色澤光亮。漆衣繭型陶壺非常罕見,反映出漢代的陶藝與漆藝均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銀雀山8號墓出土的彩繪樂舞俑有9件。吹竽俑和鼓瑟俑造型生動;舞蹈俑翩翩起舞,表現出漢代長袖善舞的袖舞技藝以及貴族士大夫的享樂生活。說唱俑造型誇張傳神,塑造出民間藝人表演忘情、滑稽可掬的神態和手舞足蹈的藝術形象。 金雀山32號墓的彩繪潦五子奩,大彩繪奩盒內套裝有5個形狀不同的小盒,分別盛有梳子、鏡子、脂膏等。盒表以褐色髹漆為底,用紅漆繪以雲氣紋和植物花紋、動物圖案等。彩繪佈局對稱、華貴自然,為研究西漢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金雀山9號墓的彩繪帛畫,長200厘米,寬42厘米,畫面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大部分。天上有云氣、日、月、仙山,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人間反映了女主人生前的起居、樂舞、會客、問醫、生產、角抵遊戲等生活場景。地下繪有青龍、白虎、方相氏驅鬼。整幅畫面繪出墓主人永生不死、虛幻昇仙的追求。在繪畫藝術上採用了分欄構圖、細線勾勒、平塗色彩的技法,表現出當時較高的繪畫藝術。帛畫是研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人文、民俗、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更是長江以北唯一保存完好的彩繪帛畫,與長沙馬王堆帛畫南北輝映,相互媲美。 在學術研究方面,該館專業人員先後在《文物》、《中國文物報》、《孫子學刊》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獲得市級以上學術成果獎16項。以銀雀山漢墓竹簡為底本編著出版的《孫武孫臏兵法試說》一書,榮獲1997年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孫臏兵法解讀》獲山東省歷史學會2003年“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因在兵學理論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該館專業人員先後參加了第二、三、四、五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有7篇學術論文收編進研究會論文集;攜論文參加了第一、二、三屆21世紀孫子兵法應用國際講壇;為紀念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30週年,出版了《漫話銀雀山》、《銀雀山兵學》等論文集。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的建立、建設及發展始終受到黨中央和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懷、支持與指導。1992年7月28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來館視察、指導工作,併題寫了館名。開館以來,先後接待了喬石、李鐵映、溫家寶、劉華清、洪學智、張震、宋健、宋平、張萬年、費孝通、胡繩等黨和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及全國各省、市、區的領導同志。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自建立以來,社會教育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成為陶冶人們精神情操,傳播歷史文化、弘揚沂蒙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接待海內外觀眾50餘萬人次。1992年4月,在竹簡書出土20週年之際,成功地承辦了“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接待國內外著名學者200餘位。2002年10月,盛邀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隆重召開了“紀念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30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成立“銀雀山兵學研究會”。此外,還接待了“中國書聖杯王羲之故里國際書法大賽”,“全國政協委員赴沂蒙考察團”等國家級大型團體2000餘個;“日本雪心書道會”、“日本漢文化考察團”、“馬來西亞孫子兵法研究會”等海外大型團體500餘個;接待著名國際友人、學者種穀扇舟,呂羅拔、服部千春等5000餘人次;接待賀敬之、馮其鏞、吳作人、張仃、李少言、張瑞芳、劉蘭芳等文化名人二萬餘人次。 該館群教工作者立足本職,以熱情、文明、禮貌服務於觀眾為宗旨,講解達3萬餘場次,聽眾達40萬餘人次;針對不同層次的觀眾因人施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借助新聞媒體進行宣傳,並與一些學校、企事業、黨政機關團體、部隊、公安等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或雙向服務關係,注重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動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第二課堂”。先後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等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雙擁模範單位”、“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在取得突出的社會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逐年上升,2003年參觀人數5萬餘人,創收達40萬元。 擴建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二期工程已列入臨沂市政府發展規劃,孫子文化園的建設正在緊張籌備中。這裡將成為銀雀山兵學文化的研究中心,觀眾將在紅牆環繞,綠樹掩映,碧草茵茵的優雅環境中,盡享參觀、學習、休閒、娛樂、購物之高水平服務。便捷的鐵路、高速公路、航空交通,將為廣大遊客提供最優秀的黃金旅遊線路。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