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
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館位於禹城市十里望鄉。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舊”時,禹王亭徹底拆除,僅存雜草絲生荒涼的具丘山,1977年2月經考古人員考證,此處為龍山文化遺址,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2002年禹城市委、市政府應民之願,感大禹之德,在具丘山重建禹王亭。現已建成石獅、山門、院牆、配殿、禹王殿、鐘鼓樓等,已成為禹城一大文化旅遊景觀。過往賓客無不爭睹其雄姿,追念大禹之精神。禹王亭博物館被定為全國大禹文化研究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城市文明窗口。 “禹城有個禹王亭,大禹治水留英名。”禹王亭是我市人民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的。它既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一處古蹟,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具有雙重文物價值。 傳說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洪水滔天,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鯀治水九年而無效,被舜處死。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採用疏導的方法,苦戰13年,終於戰勝洪水,使千里沼澤變成糧田。大禹治水經過禹城縣時,為查看水勢,在城西十里處率百姓聚土成丘,堆成一個“高十仞,廣倍之”的土疙瘩,這就是“具丘”。 大約在明代或明代以前,有人在具丘上建築了一個亭子,取名“禹跡”,以此來頌揚禹的功績。禹跡毀壞後,張邑侯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禹王廟。明朝舉人紹延達曾撰文描述過禹王廟:“大門三楹,中門三楹……則旋題耀日,珠綱懸星……士人過者,穆然思明德之遠…… ”由此可見,當時禹王廟的規模是很宏偉壯觀的。 清朝康熙年間,禹王廟又破落不堪了。甲午年間,禹城知縣曾九皋,答應百姓的請求,“复草創焉,塑像焉,置田數畝,招僧而祝之。”從此以後,“禹王廟”改稱“禹王亭”。 至於禹王亭的樣子,據老人回憶,禹王亭佔地約40平方米,牆是用灰色的大磚壘成,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蓋成,其餘為木質結構;門扇,可伸可縮,二層樓上有高一米八九的泥塑大禹全身坐像,面朝東方,上塗金黃色,間配他色。坐像兩側各有一年輕女子,手持日月龍鳳扇。坐像前上方有一刻著“神功千古”的橫匾;樓閣前左側有平房三間,平房南另有一小屋,為看廟之人所住。小屋附近有一棵碗口粗的松樹,上掛一口古鐘。樓閣前右側有平房5間。 禹王亭的香火曾在清末和民國年間出現盛況。解放後,也在亭內辦過學。遺憾的是,人們沒有妥善保護,使它日漸衰敗。“文革”使它全部毀掉,只剩下幾根與土丘面相平的殘柱。 大禹治水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但人們仍在頌揚禹的不朽功績。禹城人民把生產出來的最美最香的酒,冠以“禹王亭”的美稱,它的醇香伴隨著禹王的美名,飄向全國各地。當年大禹戰鬥過的地方,已變成千里良田;滾滾的徒駭河水馴服地流過它身旁,歡快地唱著人定勝天的讚歌。“禹王亭”的四周,已變成一片蘋果園,每到秋天,果實就壓彎了枝頭。禹城人民,正以當年大禹冶水的干勁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館最佳旅遊季節 適宜季節: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