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綿山

晉中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山古水活,古蹟眾多,有大量的古老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跨身於我國名山之列。“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嶽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072米。以其形勢綿亙而得名。綿山山勢巍峨,古木繁茂,溪流屈曲,鳥語花香,多懸崖絕壁,同蒲鐵路沿山直去,汾河依峽南流。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還留有一段十分悲壯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晉國多難,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逼死太子中生,又危及公子重耳,迫使​​重耳帶上家臣外出逃L。賢臣介子推隨從,竭盡忠君之道,在艱難困苦之時,曾割股肉熬湯以啖公子,史稱“割股奉君”。流亡19年後,在國人內應和泰國幫助下,重耳得勢復國稱霸。重耳返國即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首先賞賜從亡者,一個個都封官晉爵、唯介於推沒有誇功,俸祿也就沒有給他。介子推回到家裡對母親說:“文公回國承嗣,這是上天的安排。可是那幾個從亡者卻把這說成是他們的功勞,這不是貪功爭賞,矇騙君上嗎?我實在難以同他們共處了。兒決定出走隱居。”母親說:“你真能這樣,我和你同去。”於是,介於推逃祿不仕,偕母隱居山林。時有同情介於推遭遇者,在宮廳貼廠一張無名帖,上寫“龍飛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人其宇。一蛇獨怨,均不見處所。”晉義公見之說:“這是說介子推呀!由於我為君王的居安處優,實委屈他了。”於是,急忙派人到處尋找,終聞介了推偕母隱居綿山。重耳親自前往,派人沿山白般呼喚,怎奈此深林密,空谷迴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重耳急於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有名的孝子,如果火燒綿山,他必背母而出。結果,大火綿延三日,仍不見介子推母子的行踪。火熄後入內尋找,才見他與老母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樹下。這時重耳懊悔萬分,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重耳把四周之地封為介子推田,將綿山改稱介山,把定陽縣改為介休縣,並定每年焚山這一天(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又傳說,重耳將燃後的綿山殘本做成本履,走起路來呱嗒作響,以提醒自己莫記介子推。自此,把尊貴的朋友稱作“足下”。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山中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蹟頗多,往返約18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遊綿山可從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綿山山麓的興地村,參觀第一景點回鑾寺古剎。 回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因山路難行未成,至此回鑾,故名。唐太宗有詩云:“回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現見大殿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題記”,後明、清重修,現存建築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佈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離寺南行1.5公里,登山2.5公里到龍頭寺後,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沿途兩山對峙,怪石嶙峋,風景絕佳。這裡岩石裸露,崖壁上突出石泉10餘處,前有乳房似的石峰,苔蘚茸結,泉水垂滴,如斷線的珍珠緩緩瀉於下面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峰乳泉”,俗稱“母奶頭”。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巖寺,可見白雲洞內湧出雲團,變幻莫測,令人驚嘆。復行2.5公里,過“鹿橋”、“兔橋”,再攀127級石階便是綿山中心抱佛岩。抱佛岩,是一處頗為奇的天然勝境。這裡猶如一座高山彎下腰來,捲成一個整齊的寬闊達九米,深達六十多米的敞口大洞。在這寬闊的巖穴內,依壁建寺,因岩築廟,佛像端坐其中,故名“抱佛岩”,寺廟取名“抱佛寺”。因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又如兩手抱腹,且腹中空空,故又名抱腹岩,寺亦又名抱腹寺。抱佛寺,即云峰寺,有殿宇20餘間,為初唐遺物。正殿中有“空王古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龕內。現在寺內石佛殿尚存一隻唐時的九頭獅子石佛座和一軀石頭造像。懸壁凹處,上有巨掌痕,人們稱之為“佛手印”。岩下為一泓泉水,日夜琮錚。拾級而上,群峰綿延,溝壑縱橫。萬點煙雲,眼前浮動,由於山高岩深,終年陽光難到。即令炎夏暑熱,這裡也極清涼、舒爽,可謂是山川秀麗,景色絕佳,為難得的奇景。 以抱佛岩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景點;朝西北下行5公里有李姑岩,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岩邊,下云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洞旁,有唐代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記。古碑兩側有唐、宋、元、明歷朝名人題刻。最引人注的是唐代開元年間太子賓客賀知章的題記百餘字,盛讚廣綿山的奇險。 綿山的景觀很多,又有白雲庵、光巖寺、雲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台、棋磐石、五龍墓、捨身崖等多處、這些名勝風光、古蹟景觀都點綴於從龍頭寺到抱腹岩至捨身岩這條長達10公里的山腰環行道路上。過捨身岩後,前行1公里,有“一鍋泉”。地下埋一直徑1米的鐵鍋,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下岩溝即進人深谷,群山環繞,高峰入雲,清清的溪流從南面的馬跑泉發源,千四百轉,流過長15公里的岩溝,滋潤著數百頃良田,孕育了綿山千年古老的文明。這就是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上所錄的“石桐水”。它時而平緩,時而激湍,並在幾個地段形成近3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 沿“石桐水”出岩溝,總長75公里,沿途要繞30多個彎,跨20多次澗,還得翻一道小小山梁。人隨山轉,水繞山流,左邊青山聳翠,右側峭壁挺立,伸人溝中的山岬酷似神話中描寫的猙獰怪管還有如猴、如像、如鷹隼的巨石。各種奇特的山岩地貌,組成了岩溝獨特的自然風光,無絲毫人工雕琢的跡象。   

特色

綿山的小米煎餅,又脆又香,推薦!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