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
堯陵位於臨汾市東,郭行鄉北郊村西隅,澇河北側,距市區35公里。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岩石丘上,澇河環繞,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為純淨黃土築成,高50米,週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陵前築有祠宇, 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己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現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 碑亭等建築。佈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 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台,下為磚券門洞,呈樓閣式。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台,北面為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簷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為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為配殿。獻殿後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為標誌的石碑,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曆年間修造,兩旁排列著元、明、清時代碑碣,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並塑唐太宗像於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岩丘上來,於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淨黃土堆積的陵丘。相傳獻殿後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後有洞可通懸棺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後這無人再去探究。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裡有下馬莊,再東3裡有上馬台,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後,廟會廢止,至今未復。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