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水神廟

臨汾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水神廟亦稱明應王殿,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泉源頭。左傍霍山,面臨泉源,坐北朝南,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沿中軸線往北有山門(上築舞台)、儀門、明應王殿,據廟寺記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因元時大地震毀壞,又於元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了山門和儀門。 山門,又稱舞台,係明代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東西三開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中有一扇面牆隔開。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兩尊,背面為舞台。 儀門,亦稱獻殿,為明代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東西面寬三開間,進深四椽,殿內無塑像。 水神廟於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東西寬深各五間,四周有圍廊,重簷歇山頂。簷下元塑二門神峙立,威嚴肅穆。殿內大小塑像九尊,中央為水神明應王,兩側四個童男童女,塑工極為精美,衣飾合體,神態嫻靜,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個官員面目各異,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地內心活動,為建殿時作品。 殿內四壁牆上繪滿了壁畫,內容為祈雨降雨圖及歷史故事。畫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梧的朱衣官員,手執板,仰天朝拜,前有一簇人馬高擎“大唐”旗開路,一白馬馱著“神龕”、“木龕”,龕內放出道道金光,直指天空。雲層裡有一佛二菩薩俯視人間,下有騎馬的兩個僧人和一個穿紅袍的官員。畫面用帶有佛教神秘的色彩,描繪出了唐玄奘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由印度取經回國,受到皇帝派人迎接的隆重場面,名為“唐僧回國圖”。 北面牆上水神正坐中央,下面有一官員手執奏摺,正在求水神行雨,名為“祈雨圖”。正北神龕左邊有許多侍女正在準備用珠寶、水果及酒供奉水神。旁邊有一大框,框內放有實物,還有一大塊冰。由這塊冰就可以知道,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採用了以冰冷藏食物的方法。神龕左邊許多侍女也正在忙於尚食,有兩個小侍女在燒爐,火爐上的壺已經燒開,其中一侍女彎腰捅灰,站著的侍女怕爐灰落髒了頭髮,急忙用衣袖遮住了頭,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名為“尚食圖”。尤其可貴的是,從火爐可以看出燃料是煤,這座火爐已編入《中國煤炭史》。 南壁牆東面是幅價值連城的戲劇壁畫。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畫面上橫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寬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形像地再現了一個民間戲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實況。從畫面上看,當時元雜劇已分出生旦醜淨等行當,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臉譜、假鬍子之類的化裝,並且還有了精緻的佈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後,伴奏樂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為面磚鋪地,說明當時戲曲已登上方磚鋪地的舞台。反映了元雜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是我國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國戲曲發展史的珍貴史料。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色彩艷麗,筆法蒼勁有力,人物線條飄逸流暢而有韻味,佈局集中而有變化,彷彿一出有聲有色的元代戲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聞其聲。 水神廟的壁畫充分錶現了我國元代壁畫的藝術成就,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研究我國元代社會狀況的珍貴資料。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